第60章 香火钱,宣德炉
作者:一行白鹭飞上天   头号鉴宝师,老板娘绝色倾城最新章节     
    李叔凑过来,小声说道:“这应该是个笔筒吧?”
    至于为什么会被当成签筒,就不得而知了。
    古玩界的故事,很离谱都有。比如价值连城的青铜鼎,被村民当成猪食槽,用了十多二十年,说出去有人可能不相信。
    “笔筒?那更加值钱呀!”沈世杰也加入进来,小声讨论。
    前面走的大叔,因为脚步快,已经甩下楚健他们十多米远,根本听不见他们的议论声。
    “没错!这应该是一个笔筒。”
    笔筒也是文房宝物之一。
    在古代,文房的东西,通常都很有艺术价值。笔筒作为文房比较重要的用品之一,价值自然不菲。
    它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竹、木的笔筒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但它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候就出现过瓷做的笔筒,只是遗留下来的非常少,导致后世很多人以为,笔筒是明代才有的。
    事实上,明代的笔筒遗留下来的也并不多。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都是清代传下来的。
    从年代上讲,康熙笔筒属藏家难得之物,市场上大量带康熙款和画风的瓷笔筒其实大多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仿造。
    鉴定两者区别,需要从釉色、造型、画意笔法仔细研究。
    聊着聊着,他们就尾随那位大叔,来到庙的施工现场,眼下正在拆顶部。原本庙里的菩萨等神像都被搬出来,请到了临时的“住所”。
    其他的东西,就乱七八糟堆在空地上。
    对于冒出来的三个外村人,在场的人都很默契地没有谈什么。陈麟家做的缺德事,他们不好多嘴,更何况,陈麟那小子还经常给大家派烟,请大家喝酒什么的,算是封口费吧!
    “这三位,估计是来看看老物件的。”那位大叔跟大家解释。
    其他人一听,有点不满:“庙里的东西,不能卖的呀!”
    又是这句话,李叔和沈世杰差点翻白眼。
    陈麟则是老脸微红,因为自己刚才也是这么说的。
    楚健笑道:“我们不买,如果看中什么,奉上香火钱呗!”
    嗯?
    这样的话,好像也不是不行。大家眼珠子转了转。
    如今,庙要重建,资金可是差一些的,而且重建也有点寒酸,钱不够,没办法。如果资金多一点,谁不愿意将自己村的庙弄好点?
    以后三年一次的庙会,外村的人来看了,他们都倍有面子。
    其实,更重要的是,再穷也不能穷了庙呀!
    在他们农村,自己家可以家徒四壁,但庙宇不能太寒酸,让神灵住得太差,还怎么保佑他们?
    庙祝首先发言:“这样的话,三位请随便看。”
    只要不是看中那几尊菩萨等神像,什么都好说。
    他们胆子再大,也不敢将神像卖掉呀!
    “是呀!香火钱一定要有诚意呀!”
    ……
    好家伙!
    沈世杰算是长见识了。
    这个村子,民风有点奇特呀!
    既然如此,李叔和沈世杰也就不客气了。尤其是沈世杰,眼睛立即盯上了其中一个香炉,觉得那玩意应该最有可能是宝贝。
    也不嫌脏,将里面的香灰倒掉,翻来覆去看了一会。
    最后,还是求助到楚健:“楚哥,你看这个香炉如何?”
    香炉是中国传统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
    其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比如眼前的这一件,就是三足的圆形香炉,香炉的外身刻画一些花纹。
    经过多年的焚香,香炉显得古香古色。
    沈世杰还特意将香炉的款识亮给楚健看,竟然是【大明宣德年制】。
    楚健呵呵一笑:“你觉得会是真的吗?”
    “不知道,所以问你。”
    作为古玩行的萌新,沈世杰只知道宣德炉很珍贵。
    “仿的,真正的宣德炉,你想都别想。”楚健打断他的美梦。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出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
    然后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
    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之所以珍贵,除了铜要多次精炼之外,还加入了黄金等贵金属。
    当时,一共就铸造了三千件。
    那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
    宣德炉对普通百姓来说,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甚至说,目前还没有一件真正被公认的宣德炉。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
    因此,市面上的宣德炉多到你看不过来,怀疑人生。
    比如眼前的这件,就是民国时期的仿造品,仿得还算可以,起码是用了点心的。
    “民国时期的,你自己去谈吧!”楚健说道。
    民国时期的宣德炉,普通的就是几千块,好一点的能上万元,十来万的那种,已经是精品。
    经过楚健的指点,沈世杰心里有底了,捉摸着一会捐多少香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