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算无遗策混水摸鱼 封山绝道关门打狗
作者:Totentanz   幻想三国从反白衣渡江到三兴炎汉最新章节     
    却说夏侯霸“遵从”独孤彻指挥,将部队二分摆开,白白错失五六日良机;又“听从”其号令,打炮打蚊子般攻占两处汉寨,并分兵驻守。一来二去,为汉军主力的穿插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当然,为表示感激,独孤彻自也为其准备了一份大礼。
    徐质见夏侯霸不过两日便夺了汉军山寨,大惊问询。夏侯霸亦,倍言夺寨经过。
    徐质惊道:“如将军言,此为虚寨也?”
    夏侯霸叹道:“然也。吾亦百思不得其解。方才结营之际,于山顶俯视其寨,见其坑灶密布,营帐甚广,确应公前日攻街亭时所言也。”
    又熟虑良久,仍是百般疑惑,自语道:“莫非此山乃其障眼法也?然此不过拖得一二日光景,何裨益之有也?”
    徐质脑子里一团浆糊,见夏侯霸都想不清楚,干脆摆烂道:“将军昔言都督不日必倍道兼程而来。吾等难定军机,不若交由都督决断。”
    夏侯霸无计可施,也只得作罢。
    而张星彩在感叹大哥那一肚子坏水的同时,也在做后续部署。
    原来独孤彻于一号锦囊末尾书得:吾料此计瞒不得许久,如魏军围山不取,则按兵不动。如其果占山,则启锦囊二号。
    及开封,却见只有短短三句话:山寨已失乎?此垂钓之饵也,无需在意。魏军尚无取街亭之意,可趁此间速作陷坑、木石准备,彼不日必将强攻矣。届时须不惜代价,拼力死守,不可稍显退却之态。
    这又是啥意思?星彩看的一脸懵。心中疑惑不已:这次为什么要不惜代价死守此处呢?大哥的作战风格不是一向追求“失地存人”吗?还有,为什么如此笃定魏军即将发起强攻呢?司马懿、夏侯霸都不是鲁莽之人,把大量军队折在此处,又何谈去救援陇西呢?
    不过疑惑归疑惑,张星彩还是按信中所说,只留数百士兵留守寨中以备不测,亲率余众前去补充防守物资。
    ……
    现在水搅浑了,也是时候该摸鱼了。
    汉中士兵终究是训练有素,后发先至,赶在司马懿之前占住褒斜道口。
    魏延带了十几年兵,从来没见过能在此等高强度行军之下还能保持稳定建制的军队。由衷佩服道:“昔先帝屡屡破格提拔,某多有不服之意。今观博研之军,胜吾任汉中之时多矣。方晓先帝先见之明,某今心服口服也。”
    独孤彻看人下菜之术早已炉火纯青,乃笑道:“无文长公昔日所训根基,亦无今日之成果也。”
    魏延心中大悦道:“哈哈,博研快人快语,甚合某意。及此战毕,可愿造访寒舍,恰谈平生否?”
    独孤彻亦乐得应承。又说笑一时,乃言及正事道:“今有两处功绩,不知文长公欲取何处?”
    “却是何事?”
    “一者,封山绝道,拒住司马懿大军;二者,关门捉贼,取夏侯霸军之性命。”
    魏延两相比较,心道:揍夏侯霸容易,挡司马懿困难,要论功绩,自是前者更胜一筹。但又不想让独孤彻觉得自己过于贪功,遂道:“此计由博研所设,自当取其易行者。某为公阻司马懿之行也。”
    独孤彻笑道:“既文长公好意想让,某亦不推辞。只不知公所需人马之数也。”
    魏延反问道:“汝街亭处所需几何?”
    “彼困兽犹斗,街亭所部久战已疲,所需之众,至少两万。”
    魏延略做思考,为难道:“只五千兵,阻司马懿七万之众,未免强人所难也”
    能让魏延说难,那这事是真难了。
    哪知独孤彻笑道:“名为阻击,又非寸步不退,但垒山叠石,设障袭扰,莫令其速至可也。此距街亭近百里路,吾行军六七日,休整一日,征战约莫三五日。但得司马懿半月不至街亭,此事可成也。”
    魏延一听,大悦道:“哈哈,如此,易耳。今就此别过,待于庆功宴上复言欢也。”
    言毕,二人各奔东西,干功不题。
    ……
    下辨大战,汉中军损失惨重,后经独孤彻再次募兵训练,基本换了一轮血液。然新兵虽知晓魏延名号,却大多没见过本人。且独孤彻的练兵风格与魏延大不相同,故对于魏延来讲,还需要一定的磨合期。
    如何让一群舞刀弄枪的大老爷们快速认可你呢?
    那就是比他们更爷们。
    故虽有独孤彻明言在先,魏延还是想和司马懿较量一二。主要目的是先行试探,知己知彼。次要目的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英勇身姿。
    反正在这等狭道作战,司马懿七万大军根本没法充分发挥,只要控制战斗烈度,及时抽身,那就没任何风险可言。
    于是乎魏延即将五千军大部分散,各去准备滚木礌石,沿途布设杂枝路障。只待自己大战一场,向西转进(这是真转进),即便垒断山道,散开路障,叫他司马懿寸步难行。
    而其本人则只留了不怕死,想干功的千余人马,草修一寨,静待魏军。
    却说司马懿行至山口,却见谷内旌旗纷纷,纵营连寨,一时间满腹疑云。
    “怎的此间亦有蜀军?”司马懿自言自语道。
    魏军诸参幕僚皆百思不得其解,无一人敢言。毕竟汉军出现的位置太过诡异,就算是夏侯霸已先走过一遍的路,现在也不敢贸然行进。
    良久,司马懿唤副将戴陵,秦朗道:“事出诡异,不可不防。汝二人各率军三千,前后照应而行,并遣细作搜山,先行探路。”
    又唤大将王基道:“恐蜀军设伏,汝可率善攀缘者,于山间接应二人,以备不测。”
    三人得令,各率兵卒行事。
    及近汉寨,只见汉军结阵以待,一如铜墙铁壁。为首一员大将,面如重枣,目若朗星,横刀立马,威风凛凛,正是魏延。
    戴陵秦朗商议一二,遂当即列阵不前。戴陵率军紧盯魏延动向,王基亦率部下山,与戴陵合兵一处,秦朗则只身回报司马懿。
    司马懿知此间并无伏兵,方才放心大胆率兵进入陈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