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弹劾赵谟推杨彪
作者:红落   三国:兴汉最新章节     
    朝会廷议。
    情况正如刘辩所预料,袁隗虽然权势为首,但还远远做不到一家独大。
    这也是他要继续留董卓的原因。
    用董卓这头恶犬来震慑其他朝臣,甚至做一些脏活。
    至于如何留董卓,袁隗甚至还没有开口,朝堂的议论已经慢慢转向。
    所谓奉大将军诏,来京铲除宦官。
    昨夜又有奉迎天子的救驾大功,崔太尉岂可因为私怨而毁大臣,以寒了天下士人的效忠之心。
    云云。
    若是袁隗开口,恐怕对董卓的风评已经一边倒了。
    当然,刘弘、崔烈等人也不敢竭力争辩,毕竟殿外董卓等人所领的士卒还在列阵等待。
    见大局已定,袁隗请示道:“议武猛都尉丁原擢执金吾,掌缇骑和武库,并从前汉制,暂领北军五校。
    大将军与车骑将军既已薨,大将军府与车骑将军府当裁撤之。
    议并州牧董卓暂领前将军事,统大将军府及车骑将军府后续事宜。”
    刘辩并没有说话。
    从殿前之事他已经看出,在明面上,只要何太后在,那所有人都听何太后的。
    他这个天子,就像是何太后手中的符节。
    于是,刘辩拉了拉何太后的衣角。
    但显然,何太后并没有察觉到刘辩的心思,她一边抚了抚刘辩的脑袋,一边微微颔首。
    旁边的潘隐便高声说道:“制曰:‘可’。”
    接下来自然有尚书写策书,符节台用印下发。
    这时,御史中丞韩馥忽然道:”禀太后,陛下,御史中丞臣馥昧死进言。”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并称,侍御史之长,负责监察百官的职责。
    在后世相当于最高检察长。
    到了西汉末年,与丞相、大司马三公并立,是三公级别的高官。
    东汉年间,三公变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
    省掉了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官属,则由御史中丞总领。
    御史中丞替代御史大夫而成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
    但品级却不高,仅仅秩千石,还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
    这符合东汉以小监大的传统。
    闻言,不少人心中一震。
    昧死进言,就是冒着死罪来进言。
    有资格让御史中丞这么开口的,那矛头必然是三公九卿级别。
    尤其是非袁隗派系的人,更是心中惴惴。
    毕竟,韩馥是颍川人,袁氏门生......
    果不其然,随着潘隐出声:“制曰:‘可’。”
    韩馥开口道:”微臣要劾奏卫尉赵谟。
    其掌管宫门卫士和南宫、北宫卫士及左右都侯,却坐视十常侍自由出入宫门。
    以至于大将军被杀于嘉德殿前。
    其后不逮捕十常侍及诸宦官,反而紧闭宫门,放任十常侍挟持天子和太后。
    如此是非曲直不分,枉为人臣,臣请会议卫尉之罪!”
    此言一出,赵谟脸色大变,其连忙跪伏于地。
    何进进宫之前,已经安排三署郎去看管宦官的住处。
    十常侍权势熏天,在宫内向来是来去自如,他又怎会着意去阻拦。
    更何况,何进当时还带着袁术,以及三百虎贲郎。
    但这些话,赵谟却无法说出口。
    因为御史中丞劾奏的并没有错,这些事情,确实都是他的职责范围。
    至于后来,袁绍、袁术、吴匡、张璋等人带兵攻打皇宫,这几乎就是叛乱,我身为卫尉又怎么可能给你们开门?
    没有全力防守,已经是放水了好不好!
    老夫放水这么多,你们两天才攻破宫门,只能说你们太水......
    不过赵谟根本没有解释和争辩,跪伏于地,行稽首大礼。
    口中道:“微臣之心可昭日月,只是年老昏聩,不能胜任卫尉一职,有负圣望,还望天恩乞骸骨!”
    乞骸骨,意思是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赵谟此举,也就是弃官保命了。
    果不其然,见赵谟认怂,袁隗开口道:”议同卫尉所请,还要廷尉介入,以清查事宜。
    对于不称职的司马和卫士令,当立即裁汰,以保宫中安全。“
    这就是要安插亲信,排斥异己了。
    对于太傅袁隗的话,何太后依旧是颔首同意。
    ”制曰:‘可’。“
    宫中被弹劾有罪的官员,一般由左都侯押送到诏狱。
    卫尉赵谟认怂,太傅袁隗便没有赶尽杀绝,作为御史中丞的韩馥也就不再冒死进言,而是执笏板一拜:”谨唯。“后退归本列。
    这时,光禄大夫淳于嘉道:”卫尉负责皇宫卫士,干系重大,不可一日无人。“
    尚书郎许靖建议道:”臣昧死进言,弘农杨氏四世清德,太中大夫杨讳彪海内有名,忠心耿耿,且有揭发王甫之大功,可为卫尉。”
    对于这个提议,太后何思依旧表示认可。
    其他侍中、大夫、议郎等也都没有他议。
    毕竟杨彪的履历足够光鲜,弘农杨氏,曾经和汝南袁氏处于同一分位的超一流名门大族。
    说到家世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汉高祖时。
    东汉年间,自杨彪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曾任职太尉,可以说是三世三公。
    同时杨家也是经传世家。
    在东汉一朝,士人想进入仕途,有十四本经书至少要学一本。
    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便是其中之一。
    杨彪本人也极为有才,年少时就因博学多闻而被公车征为议郎,任内与马日磾、蔡邕、卢植、韩说等共同续写《东观汉记》。
    后来迁任侍中,转为京兆尹,十年前就是二千石的大员。
    历任五官中郎将、颍川太守、南阳太守、永乐少府、太仆。
    太仆已是九卿之一,距离三公,只有一线之隔。
    只是受到十常侍的压制,最终混到了太中大夫的闲置。
    不过杨彪虽然成了闲职,但弘农杨氏依然很强大。
    如担任侍中的杨琦,担任护羌校尉的杨瓒,以及担任鸟击都尉的杨儒,都是二千石的高官。
    而杨彪之前就担任过九卿之一的太仆,现在升任九卿之一的卫尉,也就很合理。
    当然,作为袁隗的马仔,许靖推杨彪担任如此重要职位,还有另外一层原因。
    杨彪是袁隗的妹夫。
    负责宫殿护卫的郎官,由袁隗的侄子虎贲中郎将实际掌控。
    负责宫门守卫、卫士巡逻的卫尉由袁隗的妹夫杨彪掌管。
    天子刘辩和太后何思彻底成了笼中之鸟。
    至于刘辩费尽心机收编的五百省中禁卫,袁隗还真的一点都没有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