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康熙的平衡之道
作者:景行之   四爷侧福晋我绑定了种田强国系统最新章节     
    “明珠!李达馥!”康熙沉声道。
    两人应声出列,索尔图不经意间对上胤礽清傲的眼神,极快的瞥过,垂眸继续聆听圣谕。
    “你们两人协助八阿哥一同前往武广金陵,敦促两地知府迅速筹措粮食三万石粮食运往常山县及附近灾区,即刻前往不得有误!
    富宁安,快马加鞭给两地知府送达旨意!”
    三人立刻应声道是,肃脸沉着。
    “杭艾,朕命你十日之内将户部所有账目整顿清楚,四阿哥胤禛全权监管!”
    最后的命令犹如一道惊雷炸在众位朝臣心中。
    “今日就议到此,都退下!”康熙一挥手,站起身,又喊住胤禛,随后独自带着胤禛前往湖心水榭。
    胤礽定定站在原地,看着康熙带着胤禛一人离开,不用想肯定是要单独谈话。
    “太子殿下。”索尔图悄然靠近,轻声喊。
    胤礽颌首,“小四这次倒是有些出人意料。”
    “说不定另有其人暗中相助……”索尔图老眼里闪过一丝精光,“不过只要四阿哥是站在您这边,一切都好。”
    “汗阿玛现在越来越倚重孤的大哥和其他兄弟了。”胤礽神色莫测,嘴角噙着笑,狭长凤眸幽幽透着寒光,“孤已经受够了……”
    不待索尔图继续问,胤礽径直朝外走,淡若清风的声音飘散在威严皇贵的正殿里,索尔图没听清最后那句说的什么,但他凭借着几十年宦海浮沉的经验,直觉告诉他他的太子殿下已经快要失去了耐心。
    这可不是一个好征兆。
    正值盛年的太子和春秋鼎盛的君王,就注定了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的较量。
    “小四继续吧,现在没其他人,朕在殿里看你犹犹豫豫的,还有什么想说的?”
    康熙遥遥一指身旁的圆凳,示意胤禛坐下,“不会又是你那个格格想到什么主意?”
    康熙随意看着湖心的残荷,状似不经意间开口询问。
    胤禛心中一紧,喉咙发涩,“汗阿玛,这些确实是儿臣一人想到的,不过是根据此前朝廷赈灾记录,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你平日里还看这些?”康熙眼神微眯,抿唇一笑,打趣道,“朕还以为你平日爱看农书!”
    “儿臣以为,两者之间并不冲突,相反还关系紧密。您不是让去户部历练吗?虽然前些日子一直都在庄子上,但儿臣在派人前往滇南寻农种,得知南方常受旱涝灾,故而想要研究一二。二哥听说我感兴趣,还帮儿臣收集了一些相关记载。”胤禛没有选择隐瞒,“儿臣能想到这些,也多亏二哥启发和帮助。”
    “你倒是实诚!”康熙笑着注视他,带着不容质疑的威严之意,沉吟道,“你将所有想法都说说。”
    “是!”胤禛恭敬应声,一一将自己总结的治理办法陈述。
    康熙听完,陷入沉思,胤禛垂眸静候。
    默然半晌,康熙深沉的目光落在胤禛身上,一瞬胤禛就觉如芒刺背,不由得绷紧肌肉。
    “你的预防三策与靳辅黄河治理之策有几分相似,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此举颇耳目一新,不过这原理朕却未听过,你是从而得来?”
    康熙在心中暗暗记下胤禛三策:疏通河道,开挖分支沟渠;禁止开垦滩涂地;植树造林。
    “儿臣看历朝不乏有君主重视林木,主要是为了增加效益。在庄子生活的这些天,儿臣发现,每逢下雨时,有野草覆盖的田埂没那么容易塌陷,没有野草生长的田埂反而会被雨水冲唰而带下泥土。
    所以儿臣推测,河岸决堤时大量泥沙应不只是河床沉积下来的,还有大部分是因为大雨从地面冲下来的。大量泥沙的聚集,很容易导致出河床抬高,出水口堵塞。”
    胤禛的话,启发了康熙。
    康熙眉宇舒展,透着喜悦与欣慰,慈爱的拍了拍胤禛的肩膀,“想的极好,回去将你的预防三策写下来,朕后日朝会与群臣商议。”
    “儿臣遵旨!”胤禛放松下来,眉间浮现丝丝喜悦。
    康熙淡淡一笑,又问胤禛。
    “向富商筹粮之事,你觉得该交给谁合适?”
    “儿臣以为近年来各地旱灾多发,应当以此为契机,合建赈灾粮仓,与国库屯粮分开,此为民间救济粮,可设一民间办事商铺,专管捐粮。
    若有灾情,各地商铺可及时放粮救灾。若无灾情,亦可开门做生意,用次等粮和陈粮供贫县内贫农购买,价格数量由朝廷限制。”
    胤禛沉稳道出思考许久的想法,接着又进一步说,“汗阿玛,这虽名为商铺,实际则是朝廷开办的善堂。我们可以每年定期向民间筹措善款和捐粮,同时还能减少国库陈粮囤积,更换新粮!”
    他内心迫切着这个方案的实现,他这几年听过太多旱灾,朝廷赈灾却异常艰难,这不得不让他想要一个更好的方式救助贫苦百姓。
    “此事你也写个章程出来,朕需要再考量。”康熙凝视着自己的四儿子,青涩年轻的面容满是沉稳,弘毅的眼神透着他内心的坚持。
    有人身居高位,却受困于权柄。有人面冷心苦,却见不得民生艰难。
    “小四,你知道这样做,面前有多少困难吗?”康熙低问,心中欣慰却也深刻明白朝廷众臣人心难测,权欲钱财不知会迷住多少的初心本志。
    自己这个儿子还是太耿直单纯,经历的太少了。
    “可是汗阿玛,儿臣觉得难的只是该选什么人?其他的,儿臣相信汗阿玛一定能扫除一切障碍!”胤禛站起身跪在康熙面前,“汗阿玛,您从小教育儿臣百姓为重,若能为那些贫苦百姓做出一点改变,儿臣也觉得足够了,慢慢来总有一天,可以救助更多的人!”
    康熙心中一震,亲自扶起胤禛,感慨道,“小四,你今日说的,朕都记在心里了。这件事,朕答应你了。”
    “多谢汗阿玛!”
    此刻,胤禛没察觉到自己脸上绽开一抹笑,“汗阿玛,儿臣今日多言,还想为开办救济粮商铺一事推荐一人。”
    “谁?”康熙心神一动,虚虚移开手。
    “九弟。”胤禛神情认真,“九弟擅长经商,极有天资,又是皇子,捐粮和救济粮商铺一事若是能由九弟来办,必能事半功倍!”
    “小四,你就没想过自己办这件事?毕竟这事是你提出的。平时胤禟那小子可没少跟你顶嘴。”康熙松下紧绷的心神,浅笑问。
    “儿臣以为九弟更合适,九弟有大才合该他施展,儿臣与九弟虽然平时有摩擦,但大事面前无恩怨。相比朝中其他大人,儿臣更相信九弟能做好此事!”
    胤禛心里有点不喜胤禟的针对,但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决定推荐。
    相比乌苏里说的利诱拉拢,胤禛并不是很在意胤禟亲近自己。
    他不屑做那些事,况且他已身处太子阵营,也没必要去拉拢其他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已经足够了。
    他深知,自己是康熙想让自己成为辅臣,而非制衡之人。
    “胤禟平日确实沉迷商贾之事,”康熙想起有些头疼,“但身为皇子经商,有些不像话,还惹人非议,与民争利!”
    “汗阿玛,九弟若是经商仗势欺人,儿臣必定不讲兄弟情面也要教训他!”
    “哈哈哈,朕也不是这个意思,”朕被胤禛逗笑了,“朕就是不喜欢他染上商贾之气。”
    “汗阿玛,以前儿臣也是那样认为,可现在儿臣有些改变了。”胤禛想起自己派人辗转多地寻找良种,最后还是靠着在京城贩菜的南方小商人,也意识到,商人对于商品的流通不可或缺。
    “商人南来北往,将各地商品送往繁华之地,偏远之地。确实有大用。”
    “行了,朕也听你说了这么多,有些累。”康熙阖眼活动活动筋骨,“明日朕决定启程回京,你也早点回去安排好。回去之后,将你今日所说都写份折子,救济粮商铺一事要写一个具体章程。还有以工代赈之事,单独写一份折子,与太子商议之后,后日朝会一同提出来商讨。”
    说完,康熙鼓励了胤禛几句,才转身离开。
    胤禛没有耽误,迅速回去,通知乌拉那拉氏回京消息后就钻进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