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郑家弘远
作者:西门七仔   我,孙山,科举最新章节     
    小光仔坐在孙伯民的怀里乖巧地吃着糖,这小子样子长得像孙山,性子却像德哥儿,活泼好动且爱吃。
    有吃就有娘,有吃就跟你走。之所以那么盼着孙山来,完全看上孙山每次都给他带糖果,小子记性可强了,孙山一来,就看准兜里。
    孙伯民摸了摸外孙的小额头,觉得外孙怎么看怎么欢喜,只可惜是外孙,不是孙子。
    对着谷雨说:“你二妹的婚期定了,这次过来通知你的。”
    谷雨听到立夏的婚期定了,心里也开心,笑着说:“阿爹,二妹也该时候出嫁了,留在家里,别人可说闲话了。”
    孙山有点无语,嫁不嫁,竟然是别人定的。男方没意见,女方没意见,结果路人有意见,颇像网友有意见一样,弄得双方不得不按照网友的意见走。
    自从大姐加入夏家,孙山又在县城读书,家里的花草种植全靠二姐立夏,小满和寒露对种花没什么天赋,只会干苦力活。
    所以立夏挑起了担子。
    立夏想着家里的花草还未培养接班人,所以不想那么快嫁,婚事拖了一年了,拖到现在再不嫁,恐怕又被三姑六婆造谣了。
    说起立夏的婚事,说难也不算难,说易又不算易。
    大姐谷雨未嫁的时候,孙伯民和苏氏就着急替立夏找了,左挑右挑,没有一个比夏家好的,弄得两夫妻灰头土脸的。
    后来谷雨出嫁了,孙伯民和苏氏更加着急了,谷雨已经16岁了,再不定下来就要变成老姑娘了。
    于是孙伯民和苏氏发动所有亲朋好友,逮到人就叫别人留意,弄得别人还以为立夏有什么问题。
    后来黄氏看不过眼了,说了几句,两夫妻才消停。
    说消停,实际又不消停,由明面地转进暗地里,让媒婆给留意。
    孙山虽然离开郑氏学堂到洪氏学堂求学,但孙家过年过节还会往郑童生家里送年礼的。
    孙伯民有意跟郑童生聊起孙山的学习情况,无意中聊起二女儿的亲事。
    这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郑童生觉得是孙家有意透露跟郑家联姻。
    都跟你聊女儿的婚事了,总有点特别的含义吧。
    郑童生和老妻商量一番。
    宋氏点了点头说:“伯民家的二闺女,虽然长得瘦瘦弱弱的,但干活却很利索,上次他们家嫁大闺女,请我去做五福贵人,看到二闺女忙忙碌碌,干活非常勤快,性子嘛,偏于活泼,倒不像大闺女那么文静。”
    郑童生想了一下说:“性子活泼好一点,咱们的大孙子弘远性子内向,不爱说话,问十句答一句,哎,也不知道像谁,闷葫芦一个。”
    顿了顿继续说:“我看就给他找个性子开朗的,话多的。千万不能找跟他一样性子的,我可不想大孙子一家话都蹦不出一句。”
    宋氏看着大孙子长大,也弄不懂他的嘴巴为什么像被针缝了线一样,说不出话来,只知道埋头干活。
    要不是“金榜题名”书店的掌柜是大儿,大孙子根本没有请他做工呢。
    想了一会儿说:“孙家的闺女听说都识字的,我看不错。”
    大孙子也识字,给他找个识字的姑娘,算对得起他的了。
    这些年郑大郎夫妻也为大儿子的婚事烦恼。
    郑弘远像根木头一样,性子非常固执,要找个识字的姑娘。
    就这一条就把黄阳县90%的闺女抹杀掉了,本来就是偏远地区十八线的小县城,男子都不一定识字,何况女子呢。
    郑大郎媳妇本来想从娘家的几个侄女选一个的,郑弘远这条择偶标准,直接让侄女们下线。
    郑大郎媳妇一度怀疑自个的闷头大儿子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完全是为了不娶自家侄女,因为每次跟他提起娘家的几个表妹,大儿子都好反感。
    更过分的是,当儿子提出这个条件,公公,相公,小儿子都一致赞同,纷纷说识字的女子比不识字的女子好,特别是二儿子弘文也准备效仿大儿子弘远,一定要娶个识字的姑娘,还扬言不想跟文盲结亲。
    文盲的郑大郎媳妇:........
    因为这个必要条件,郑弘远的婚事显得艰难。
    主要是合格的女子太少了。
    识字的女孩,家世肯定不差,而郑童生,也只是个童生,再多的也没有了。他家的生活条件好,也只相对村里的好,在县里的够不着的。
    一般识字的闺女家里也看不上郑童生家庭。
    这不,孙伯民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地说起二闺女的婚事,就闯入郑童生和宋氏的心里了。
    怎么说孙家也不差,十里八乡算得上富户,还有个省府有钱的亲戚,并且不仅有钱,还有身份。
    秀才起码郑童生就没办法突破。
    唯一担心的就是孙家闺女像母亲苏氏,生不出儿子。
    结果大闺女嫁到夏家后,第一胎就生出儿子了,介意的宋氏也变得不介意了,看来只要不姓苏就行,姓孙就是孙家人,肯定能生儿子。
    郑童生倒不介意这种,他是看中孙山的潜力。
    听弘文说孙山在洪氏学堂学业突飞猛进,比自己还厉害,并且洪秀才说孙山很有机会考中秀才。
    郑童生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才一直鼓励孙山到县学求学。
    省府的亲戚毕竟距离远而且关系也远,但孙山就不一样,只要孙山考上秀才,或多或少也能护着郑家。
    郑童生想着将来自己去了,家里再无童生,再无读书人,就会慢慢败退下去的,这种情况,只能找有潜质的家庭联姻,以求得到庇护。
    郑童生想他能够得着且有潜力的只有孙家,其他人,他也无能为力。
    郑童生和媳妇宋氏商量一番,确定为大孙子定下孙伯民的二闺女。
    于是跑到县城给夏大郎夫妻说了一番。
    夏大郎毫无意见,还表示欢喜。夏大郎媳妇倒有意见,只不过有公公婆婆两座大山压着,翻不了花样。
    至于郑弘远,表示要相看一下。
    郑弘文则说:“大哥,阿山的姐姐好啊,听阿山说她不仅识字,还会算账,还会种花呢。这么好的姑娘,你可要抓住了。”
    郑宏远听到后,脸蛋红红的,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郑家人一看,觉得有戏,快刀斩乱马,立即安排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