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钢铁工司
作者:哟吼吼吼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最新章节     
    冶铁,在产能还未过剩的时期,都是有着可观利润的行业。
    要大炼铁的同时,朱祁钰还需要给内阁套个枷锁。
    否则内阁老爷控股炼铁坊这种事情,一定会水到渠成的发生。
    大明的官老爷可是时常哭穷,常常要贩卖字画为生。
    这是借鉴了当初的刘基,学会了如何哭惨。
    但现在不一样,免赋税徭役后,朱祁钰发的是实俸,可别小看实俸的含金量。
    只要不是发废钞,官员就没有理由在圣人面前哭穷,而朱祁钰的一系列举措,也是站在发实俸这一关键点上的。
    “不够。”
    陈循直接回答。
    大明官冶停止之后,采用了对民营冶铁课税,但也保留了当初罢停的冶炼所,也就是国产矿山。
    而民营方面,就不得不说山西了,光山西阳城县,每年课铁不下五六十万斤,以铁课每三十分取其二为计,其铁产量便是课铁的十五倍,为七百五十万至九百万斤。
    在没有官方生产的干预下,光是阳城一县,便诞生了李、杨、曹、徐等巨富,也就是晋商。
    朱元璋说罢停就罢停的铁冶所,导致技术和工匠外流,刚好被晋商给吃下,算是国有生产资料的流失。
    拥有东伙制的晋商,很容易就团结了起来,利用手中的资源,不断扩大商业版图,会长席铭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在场的尚书,也就陈循和商会多有接触,所以他了解较多。
    朱祁钰扫视所有人,道:“民营冶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证生产,重启十三所,势在必行。”
    顿了下,朱祁钰再道:“除现今已经登记的矿区外,禁止民间再开发矿山。”
    作为皇帝,朱祁钰当然有这个权力。
    没有直接关停地方民营矿区,已经是朱祁钰最大的仁慈了。
    “臣,领旨。”
    圣人已经退让了一步,尚书们觉得,商贾应该知足。
    因为课税的原因,各地的民营矿山都是有记载的,所以核查起来也不难。
    “剩下的,等回宫再说,还有什么问题吗?”
    重启铁冶所也不是一句话的事情,配备的工匠、官员、吏员,都需要调配。
    王恭厂,蒸汽机冒出的蒸汽,顺着烟囱飘出白雾。
    圣人和一众朝廷重臣来得快,走得也很快。
    一辆辆马车从胡同里出来,随后驶向皇宫,而最前方的,便是圣人的銮驾。
    百姓们看着车驾,仅仅是好奇一下子可以看到这么多大人物的马车。
    宫门缓缓打开,圣人车驾直接驶入,而在其后的官员车驾,则是停在宫门外,官员下车,步行进入这座巍峨的宫殿。
    文华殿也不过和文渊阁一墙之隔,侍郎往文渊阁,而尚书们则是前往文华殿。
    朱祁钰坐在上首,一个个尚书站在殿门外,经过通传,才踏入殿内。
    “朕欲将十三所,按地方合并,试行统一管理,周卿,此法可行?”
    当尚书们刚刚站定,朱祁钰便直接开口。
    周忱原本被马车摇得快散架的身体,颤了一下,随后抬头,问道:“统一管理,是如何管理?”
    “铁冶所由工部管理,但管理落后,弊端百出,朕欲将其合并之后,成立【钢铁工司】,由工部派遣官员调配地方钢铁工司用度、支出、人事等一系列事项…”
    朱祁钰大致将国营企业所需要的构架简单概述了一遍。
    其实,放在明帝国,这样的管理方式更加精简,就算有贪污腐败,追责起来,总比现在一出事就指着工部尚书问,然后再由工部尚书往下责问,一层一层下来,最后无疾而终来得好。
    当然,这也仅是相对而言。
    大明铁冶所共置十三处,其中山西就占了五处。
    山西平阳府富国冶、丰国冶、太原府大通冶、潞州润国冶、泽州益国冶。
    整合之后,能方便朱祁钰通过官营去挤压民营冶铁,逐渐将原本流失的生产资料回收回朝廷手中。
    朱祁钰并没有要逼迫民营放弃冶铁,他不过是想保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国内,若是商会往外拓展,朱祁钰不仅不会阻拦,甚至会主动去推动。
    当前冶铁技术,唯王恭厂和西山兵工厂第一,民间生铁在这方面,比不上朱祁钰所提供的技术。
    更何况,现在有蒸汽机,简单的电解制氧将成为可能,火炉的温度将以此再往上升。
    听完圣人的概述之后,周忱思量了起来。
    铁冶所本来就属于工部管辖,但是,尚书也是人,人力终有穷,地方管理落后,弊端百出,从洪武时期便已经显现了出来。
    圣人所提供的改革方案,也不是不能接受。
    “陛下,臣不明白,为何朝廷用铁,还需要向钢铁工司订购?”
    这是一种很新的模式,周忱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倒是于谦和陈循,反应很快,因为他们都想到了同一处。
    京城制衣厂。
    由圣人出资,开办制衣厂,而制衣厂除了承接军服等物资,还对外售卖,盈利之后缴税反哺朝廷。
    除此之外,因为制衣厂的规模比任何作坊都大,所以不管从原材料还是成品,在京城都有敲定价格的资格。
    这所谓的钢铁工司,便是脱胎于此。
    “妙啊!”
    陈循抚须大笑,道:“陛下此法可行,还请陛下让臣代为解释。”
    身为户部尚书的陈循,突然就多出了税收,想想都觉得开心。
    周忱看向陈循,自从收税的权力全归户部之后,周忱其实已经不适合工部了,在这个位置,只不过是等人来接替。
    “这钢铁工司,应该不是说朝廷向其订购,而是如王恭厂、西山兵工厂这类向其订购,虽然皆属朝廷,但彼此间的贸易,更能清晰名目,最主要还是可以控制大明铁价…”
    陈循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不足的地方,自然由圣人来补充,毕竟这种很新的方式,他也是看到了冰山一角。
    而上首的朱祁钰杵着脸颊,听着陈循的描述,国企一开始都是朝气蓬勃的,一如很多新鲜事物一样,但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工司也会变老,也会臃肿,这都很正常,不能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