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待遇
作者:非有常非无常   大明道士天子,但是在永乐最新章节     
    结束中午的训练,士兵们纷纷排队,领起中午的食物。

    朱悟净制定了一套伙食标准,每个士兵每日伙食费都是固定的,所有士卒和将官的伙食费合在一起,进行采买,同时雇佣火夫提供食物。

    执行一日三餐制,只是早餐和晚饭相对较好,中午则是一大碗主食,加上一块腌肉,再淋上一勺猪油,这就是士兵每日中午的吃食。

    朱悟净也是亲手残余采买之后才知道,这个时代的猪油竟然比寻常的油便宜,属于简朴的象征。

    比如明代的徽州富商,虽然以商闻名,却也因为一年四季都只吃猪油,而被百姓视为吝啬。

    朱悟净也会做菜,也曾经熬过猪油,稍微改进了一下这个时代的熬油方式,猪油的香味也变好了一些,只是因为这个时代猪的品种差异,还是比不上现代猪油。

    士兵吃饭之际,朱悟净、于谦、林一、李礼和陶穹也找了一处,丝毫不在意不远处的士兵,一起在大帐内吃起午饭。

    陶穹吃上两口,忍不住赞叹:“虽然听说世子和士卒同吃同住,没想到竟然真的可以办到。”

    朱悟净挖拉两口饭,先咽下,方才说道:“还行吧,其实这个饭菜也没那么糟糕,而且几乎所有军饷都拿来负责饮食,还是挺丰盛的。”

    陶穹感到奇怪:“所有军饷都用在饮食上,那士兵们没有响银吗?”

    “没有。”

    “啊?”

    于谦放下碗筷,出声解释:“世子的新军需要和太祖的军队作出区别,而且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区别。”

    “我们还有军中的武官讨论过,决定不发军饷,朝廷定下的粮饷,全部统一标准,专门用来供给将士每日的吃食。”

    “因为将官的粮饷也算了进去,所以每月都有结余,多出的粮饷会折算成银子,作为津贴发给将士。”

    听到这话,陶穹插话道:“津贴……那可是最近官员们的热议话题,陛下最近下旨,在各地州县设立银行,不仅为百姓提供储蓄服务,以及银两出售服务,还专门负责官员津贴的发放。”

    “我记得是夏尚书的建议,让官员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户籍为凭证,在银行开户,日后陛下发放的津贴便会发在这個账户里。”

    “世子,你这个做法,倒是和朝廷的新钞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朱悟净呵呵干笑。

    夏原吉确实是个人才。

    古代华夏也有经济相关的书籍,但是不成体系,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

    即使是夏原吉这样在经济一途上深耕的读书人,也没有趁手的“工具”去解决大明的经济问题。

    但是现代的经济学,里面的体系十分完善,让无数善于经济的官员无比推崇,其原因就在于这套经济之说,是成体系。

    他们以往所学的经世济民之术,全部可以代入其中,彻底搞清楚这里面的经济规律。

    而像夏原吉这样大才,更是可以举一反三,以现代的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尺子,重新丈量历朝历代留下的经世济民之术,建立一套符合大明现状的经济制度。

    感慨之时,陶穹似是想到什么,追问道:“既然不发军饷,世子要如何保证士兵的战斗力,而且若是手中钱粮不够,恐怕难以约束士兵。”

    于谦出声道:“世子定下了一套新的奖励制度。”

    “所有士兵都有服役年限,时间到了就会退役。”

    “我们会根据士兵的服役时间发放一笔退役费,发放的标准是每服役一个月二两银子。”

    “若是战死,也会足额发放给他们的家人,并附上一笔抚恤金。”

    “此外,每次战斗都会按照斩首数目,以小队为单位发放银子,每个小队都有专门的人计算斩首处。”

    “还有。”

    “仿照太祖定下的规矩,以及当今朝廷施行的军功制度,也会根据士兵和将官的表现发放勋章,每一个等级的勋章还会附送上对应功劳的奖赏。”

    大明的军功系统,也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永乐年间,主要将军功分成三种:

    奇功、头功、次功。

    这套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太宗朱棣时代十分的完美,因为两位皇帝都是懂军事的,在宣德年间也运行的不错,但是到了成化年间就不行了。

    虽然朱见深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却不是很懂军事,无法像太祖、太宗一般,判断出一场战争中军队的军功究竟是什么样的。

    比如成化年间,明军与蒙古在柴沟堡发生一场遭遇战。

    战后报功,从宣府总兵、督军太监到柴沟堡的明军将领共五十五人被记功并官升一级,九百多名士卒获得银钱赏赐。

    而此战,明军一共斩首九级……

    换言之,从成化年间开始,滥报、冒报军功就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不要说有没有实际立功,连有没有参与战斗都不再重要。

    官员们肆意地为自己的亲属、从人上报军功,以往以命相搏都难以获取的军功沦为了白菜价。

    这还是朱见深这种杰出的皇帝,底下的人都敢这样,换成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就更严重了。

    弘治十四年,保国公之子朱晖带着部队在延绥地区驱赶入寇的蒙古部落,一共斩了十二颗首级,而上报的有功将士竟然有一万两千多人。

    所以,后面明朝的战功就变成了计算斩首数,这样皇帝看着至少清楚点。

    朱悟净考虑实际情况,以及戚继光的成功经验,还有未来军队的建制,打算采取勋章奖励制度。

    也就是根据士兵和将官的功劳发放勋章。

    勋章的等级不同,同时每一枚勋章都会附加上一定额度的银两。

    虽然这些银两相比起武勋得到的赏赐完全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底层的士兵和将官来说,还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而且,也可以增加荣誉感。

    不过具体的设计,朱悟净还需要等朱高煦回来后,和他商量一下。

    话说,这个人都消失二十天了,自己连军队的模子都搭的有模有样了,他这个老父亲是去哪里了?

    总不会是去串联以前的旧部,准备来个靖难2.0版吧?

    砰!

    陶穹放下碗筷,往还有些饭粒的碗中倒入一些茶水,而后饮下,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抬起有些红肿的眼眸,看向朱悟净。

    “世子,我已经吃好了,不知需要我做什么,是制造火器吗?”

    朱悟净也放下碗筷。

    “我打算找一个多煤的地方,建立一座兵工厂,专门炼制钢铁,以及生产火器,这个需要你进行主导。”

    陶穹微微颔首:“世子的要求,我自然会尽心办到。”

    朱悟净补充道:“还有格物术,我已经写好了格物的教材,只是被工人们拿去排版,暂时无法大规模印刷,你到时自己去抄写一份。”

    “关于飞天的部分,我等一下会给将官以及监军们上课,就是讲格物术,你也过去旁听,我会调整授课顺序,先教一下飞天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