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黄州鼓角亦多情
作者:耕文轩主人   东坡往事最新章节     
    在雪堂中,苏东坡曾放置一只酒器,将附近诸郡送过来酒混装于其中,称这只酒器为“雪堂义樽”。
    他还找人制作过“雪堂砚”,后赠给了其侄子苏适。曾到黄州西北百里外的欧阳院去看过当地出土的古编钟,击之其声空洞,很有上古意味。
    黄冈县令周孝孙患有重膇病,苏东坡用从欧阳文忠公处得到的口诀,七天就治好了周县令的足病。
    在黄州时,陈慥曾与苏东坡开玩笑说,东坡先生什么文章都作过,独不能作佛经!
    东坡先生道,你何以知道我不能作?
    陈慥道,佛经是从三昧流出,公未免能思虑出来。
    东坡道,君不知予不出思虑者,胡不以一物试之?
    陈慥乃指着东坡先生的鱼枕冠说,请颂之。
    东坡道,假君之手,为予书焉可也。
    陈慥于是笔不及并墨,东坡莞尔一笑曰:便作佛经语也!
    在黄州时,苏东坡还曾书《离骚》、《九歌》卷赠人,与术士交游,获赠过烧炼之物。
    四月一日,苏东坡就要离开黄州了。
    头天夜里,苏东坡的脑海里浮现出这四年来在黄州的一幕幕,遂披衣起坐,赋《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苏东坡将离开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他向雪堂的两三位邻居告别,恰好友人李翔(字仲览)从自江东来与他告别,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送给李仲览。
    面对将要奔赴的汝州,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膝下孩子,都学会了说楚语,会唱吴歌。何以依恋如许多?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
    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这位李仲览是兴国军守杨绘派来黄州的,杨绘得知苏东坡要离开黄州到筠州与弟弟子由相会,遂派李仲览来告诉苏东坡,要他到兴国军府衙相会。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永兴县置永兴军,次年改永兴军为兴国军,属于江南西道,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省阳新县),下辖永兴县、通山县、大冶县三县。
    据传,苏东坡将走之时,郡人潘大临(字邠老)、潘大观兄弟恳请东坡先生书写《赤壁》二赋。东坡先生自忖自己不奈小楷,承诺书赠《归去来辞》。奈何潘氏兄弟的软磨硬泡,东坡先生索性将此三文书写后一并赠之。
    为此,东坡先生“迟行数日矣”。东坡先生与此地父老的血肉乡情,可见一斑。
    将行前夕,应安国寺僧继连之请,作《黄州安国寺记》,还为继连题壁。
    在记文中,苏东坡回顾了居黄期间的生活及思想变化,表明了他从一个有为的封建政治家,经过“乌台诗案”的严酷打击后,佛老思想的滋长。所以,《安国寺记》也是研究苏轼思想变化的重要资料。
    千年古刹安国禅寺,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因诸多文化名人的驻足作诗赋文而光耀文坛,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在安国禅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终于走出了内心的樊笼,心境豁然开朗,实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巅峰,成就了一代文豪东坡居士。
    将要离开黄州的酒宴上,地方官员、朋友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送行仪式。古人讲究礼节,尤其是在这种重要的场合。在宴会上,歌舞迭起,一众人饮酒作乐,互道祝福。
    其中一位名叫李琪的歌女,她是苏轼的粉丝,对他仰慕已久。她曾在过去的五年里多次为苏轼表演歌舞,但从未向他求过一首诗。然而,在这次的饯别宴会上,李琪鼓起了勇气,她知道,如果再不求诗,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李琪心怀敬仰,渴望能得到苏轼的题诗。于是,她鼓足勇气,在众人的注目下,毫不犹豫地跪在苏轼面前,请求他在她的披肩上写下一首诗。
    苏轼被李琪的真诚打动,决定趁着酒兴,为她题诗。在场的人都很好奇,想知道苏轼会写一首什么样的诗。他也没有推辞,提起笔就在李琪准备好的披肩上写下了:“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苏轼完成诗作后独自品味美酒,李琪走过去一瞧,立刻感到极度失望。在场的其他人都感到非常失望,认为这两句诗平庸无奇,没有意境也没有表象,任何一个当时的读书人都能写出更好的诗,更别提这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的作品了。
    不过还好,李琪是个沉得住气的人。她明白苏轼肯定还有后话,现场其他人可能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因此,大家继续把酒言欢,苏轼在推杯换盏中不知不觉就面红耳赤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琪开始有些按捺不住,于是又一次尝试着跪在苏轼面前,请求他把剩下的两句诗补完。此时,苏轼已经喝得畅快淋漓,心中的诗情在酒精的作用下迅速涌现。
    他爽朗大笑,捡起扔在地上的笔,在前面两句的基础上,又续写了后面两句:“却是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此语一出,“一座击节,尽醉而散。”李琪听后,更是激动得不能自已。而这两句的妙处,则源于其中的一段典故:
    唐代诗人杜甫曾长期居住在四川,然而他却从未写过一首关于海棠的诗。并非四川没有海棠花,而是杜甫认为海棠的美无法完全用笔墨来形容,因此他便暂时搁置了这个题材。
    苏轼在《赠李琪》中所用的最后两句,同样表达了对李琪美丽的赞美,认为自己的文采无法完全描绘出她的娇媚,这些对于李琪极高的赞誉,使得李琪顺利地进入到我中华文化的正史!
    将离黄州之时,苏东坡唱和了道潜的雪堂送行诗。
    陈慥前来送行,这是陈慥第六次来黄州,道潜、赵吉(贫子)从行,友人们馈赠的厚礼,东坡先生一概不受。他面对自己的恩公司马光老先生派人送来的金银厚礼,恭恭敬敬地给恩公回了封信表示感激。他知道自己目前经济上虽然近乎乞丐,但是也不能接受这些钱财。
    启程后,苏东坡一行的船只夜行过江,舟行至武昌时,东坡禁不住回望昔日耕种劳作的热土。
    这时,忽然听到黄州的鼓角声响起,“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江南又闻出塞曲,半杂江声作悲健。”东坡先生不禁“凄然泣下”!
    舟行至车湖,东坡先生因大风在王齐愈家留宿了二日。
    到了兴国军所在永兴县(今湖北省阳新县),军守杨绘在府衙里为苏东坡一行接风洗尘,苏东坡特地为杨绘引荐了赵吉。
    代州人赵吉,本来居于筠州,因此人有些特异功能,被人称之为“狂人”。
    苏东坡带着陈慥、道潜还造访了李翔(字仲览)家,在李家题壁并赋诗。东坡去后,其家始有“怀坡阁”。
    将要离开永兴军时,苏东坡与杨绘均喝得浓醉,杨绘把苏东坡一行送至石田驿,天已经黑了,二人仍旧依依不舍。东坡先生当场赋诗以赠曰: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到了兴国军大冶县的慈湖镇时,苏东坡专门拜访了当地的吴子上兄弟。
    当年,苏东坡的伯父苏涣与吴子上的父亲是同榜进士,而苏东坡与与吴子上又是同年,所以两家的交情极深。加之,当年苏洵居家未仕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吴公带着他的文章到了京师,使欧阳文忠公看到了文章才知道了苏洵这个人。
    所以,这次苏东坡拜访了吴家兄弟,吴子上兄弟取出了吴父罢犍为令时苏洵当年代写的赴阙引。
    苏东坡目睹先父的手迹,流着泪在文后题了跋。
    在慈湖,苏东坡与道潜、陈慥观看了两山之间的瀑布,在瀑布前面有座程氏草堂。东坡先生还拜访了程大年六子、草堂的主人程师德。
    出了草堂,苏东坡与送行者一一道别,除陈慥外,劝他们返回,分并向他们深表感激。
    四月二十三日,苏东坡一行到了江州的瑞昌县。
    直到将苏东坡送到江州地界,陈慥才返回。苏东坡非常感激陈慥这位好兄弟,遂写诗送之。
    及次日,苏东坡一行到达庐山北麓的圆通禅院,这里曾是苏东坡先父的旧游之地。次日正是先君的忌日,东坡先生于是手写宝积菩萨献盖颂佛一偈,赠给了可仙禅师。
    可仙禅师抚掌笑曰,昨夜梦见宝盖飞下,霞光匝地,著处辄出火,绕动着跑到自己面前。谁知,第二天东坡居士就到了。
    苏东坡感而赋诗,除了手写的偈语,还出资献上彩幡一对,以资冥助。
    在庐山,苏东坡收到了佛印从润州寄来的书信。
    在信中,佛印禅师邀请苏东坡一起同游庐山。但苏东坡一直牵挂着多年未见的远在筠州的子由,兄弟二人就要见面了,他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于是,他随即就给佛印禅师回信,说他从筠州返回时,一定会和佛印同游的。这时的佛印,已经从润州的金山寺起身奔庐山而来了。
    在庐山时,苏东坡仅与开元观道人匆匆游览了一些地方,答应开元观道人自筠州返回之时再重游,旋即离开了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