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天变不足惧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唉!
    无数听众叹息一声。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结局。
    当别人找不到理由去攻击一个人,最后迫于无奈,只能选择从“人品”方面下手时,往往就意味着,已经完全是屁股决定脑袋了。
    反正我就是要攻击你,不管你说什么,如何辩解,都没有用!
    给你泼脏水,让你声名狼藉,才是那些人的首要目标,至于理由,不过是在确定下目标之后,再从各种细节里面找角度罢了。
    像所谓的“十宗罪”,真的能证明王安石的人品不行吗?
    简直荒谬!
    要知道像王安石辞官不受的理由,顾知书早就在前面的节目中有提及缘故,都是人之常情,基本古代文人就没几个人没有这么做过的。
    为何偏偏就指着王安石的鼻子来骂?
    至于像什么给君王讲课时坐着讲,堵塞沿路、排斥官员等等理由,就更是荒唐至极。
    人家皇帝都不在意,你跳出来急什么急?
    如果王安石真的把持朝纲,堵塞言路,你这十宗罪又是怎么呈到皇帝面前的?
    而且到了王安石那个位置,每年经他手贬斥的官员多不胜数,难道把政绩不合格的官员贬官外放,也是一种罪证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宰相谁都别想当了,反正也是个背锅的岗位!
    所有人都明白,这就是为了攻讦而攻讦,并无任何道义可言。
    甚至连这所谓的“十宗罪”,都要东拼西凑,才能勉强凑成两位数。
    太勉强了!
    但古代就是这样,身为宰相,一旦遭到弹劾,你就得主动请辞,哪怕心里一万个不情愿,该走的流程也一个不能少。
    不过,幸亏,王安石之前给神宗皇帝打的“预防针”起了效果,神宗皇帝驳回了王安石的请辞,并且把弹劾他的吕诲外放邓州去做了知州。
    算是暂时平息掉了第一次风波。
    然而,无论是当时身处旋涡中心的王安石,还是在收听节目的听众,都心里清楚,这一次的弹劾只是开始,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
    “王安石的新法固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击,但有神宗皇帝的支持,改革还是坚定地执行了下去。
    谗言没能把雄心壮志的王安石击倒。
    但真正的危险,此刻才悄然冒头。
    新法,出问题了!
    首先是三朝元老韩琦上书神宗,请求停止青苗法,韩琦不像吕诲那么小人,为了告状而告状,他的理由很直接——
    青苗法,出问题了!
    青苗法的设想固然是好的,由国家放贷,让百姓受益。
    但任何善法,落在终端执行层面,都是由人去操作。
    因为是国家放贷,却也不能无视坏账的风险,所以朝廷规定,放贷的官员要背负连带责任,如果有坏账收不回来,就得受罚。
    一线的官员也心里苦哇,一方面朝廷有绩效考核,你不去放贷是万万不行的。
    可要真把贷款放给那些苦哈哈的农民,万一出了意外,到时本息收不回来,可如何是好?
    于是,原本是善法的青苗法,落在操作层面,就开始扭曲变形了。
    放贷的官员为了完成绩效,控制风险,开始强迫抗风险能力强的富户去帮自己完成任务。
    即便贫户能借到贷款,到时还不上,就得连累保人一起分摊赔偿,到最后人人谈青苗法而色变。
    而且,千万别忘了,很多人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外部条件差,纯粹是个人主观不努力的原因。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懒汉不在少数,得知官府散钱,这些人莫不激动万分,先拿来花销再说,到了还钱的日子,不好意思,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你让当地的官府怎么办?
    把这些人抓进大牢,人家还笑嘻嘻地感谢您青天大老爷管了好些时日的饭菜呢!
    新法第二步的青苗法,很快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但王安石却坚持认为,道路是曲折的,结果是光明的,变法之路绝不可在此停步。
    他说服了神宗皇帝,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哪怕身前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他也坚决不肯后退一步!
    哪怕有人不安好心,给王安石头上戴上了‘三不足’的帽子,王安石也始终不曾有过半分动摇。
    什么是‘三不足’?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下,这三条已经是堪称诛心之言了,属于是非常严厉的指责。
    后世很多人更是直接把‘祖宗之法不足守’当成了王安石亲口所说的狂妄之言,这是冤枉了王安石。
    但也没有完全冤枉,因为虽然不是王安石首先发表的宣传语,但他的确就此事给神宗皇帝做过答复,他说:
    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
    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变改?
    他就这么理直气壮地把别人诬陷自己的‘三不足’给承认了下来,以此表达自己坚定不移推行变法的强大决心。
    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公元1073年,王安石五十三岁,在上元夜君臣齐赏花灯时,王安石骑马从宣德门入内,被守门者呵斥下马。
    王安石以前都是进了门才下马的,从未被人阻拦,却在上元夜这么重要的时间节点,发生了如此不愉快的冲突。
    可见是有人要离间君臣之间的关系了。
    谁都看得出来,王安石变法的底气,就在于神宗皇帝的支持,一旦这份信任崩塌,新法也就如同被冲破的长堤,将就此一泻千里。
    君臣之间确实也在这个上元夜里,开始心生嫌隙。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天爷好像也在故意和王安石作对。
    古代有所谓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自然和人的关系不可割裂。
    如果人君施行‘德政’,上天就会给予嘉奖,出现种种祥瑞,而如果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皇帝就得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不德’的行为了。
    当然,皇帝是圣贤的,假如办了坏事,一定是身边出现了小人,宰相首先难逃其咎。
    公元1074年,蝗灾肆虐,天下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