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雾隐法
作者:一行白鹭飞上天   头号鉴宝师,老板娘绝色倾城最新章节     
    冯老也是这么认为,但是了解到楚健的实力,然后就有点怀疑,难道自己真的看走眼了吗?
    楚健说道:“冯老,能给我一瓶醋还有一条抹布吗?”
    冯老眯了眯眼,笑道:“没问题。”
    不一会醋和抹布都送来。
    在场的三人都想知道,楚健直接把醋倒在抹布上面,然后就往瓶身上擦拭,一擦瓶身上就掉了一层金色,露出里面的白底。
    看到这里,冯老已经能肯定,这件应该就是康熙时期仿北宋定窑白瓷。
    随着楚健擦拭去的金色涂层越来越多,露出越来越多的皎白如象牙般的底色,这种色泽,炫亮而不耀眼,一看就知道,这件东西不简单。
    很快整个瓶身的涂料都被擦去,映入大家的眼里的是一直胎色洁白,坚硬致密,白釉灯光下呈洁白,侧视而又白中带着闪青的素雅瓷瓶。
    冯老感叹道:“想不到瓷瓶用了雾隐法来遮挡本来的面目。”
    杨阳问道:“冯爷爷,雾隐法是什么?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冯老回答:“雾隐法就是在瓷器的外表上,用特殊的材料制造一层表面,让人看不到原本瓷器的真实色泽和特点。
    这种材料比较特殊,底端的就是用蜜蜡、涂料,更高端的方法就是在瓷器的外表上,再造出一层瓷层,让人分不出真假。”
    “这个瓷瓶的手法,应该就是用了特殊的涂料在外表上进行伪装,让我们都看不出它原来的色泽和特点。”
    柳如烟不好气道:“究竟是谁这么无聊,在瓷器表面上进行伪装。”
    楚健说道:“柳总,这你就不懂,很多不法的份子,在走私一下国宝级的文物的时候,能安全的运送出国,都会在文物上面用雾隐法伪装。”
    冯老这时候也感叹道:“小楚说的没有错,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很让人敬佩,现在有很多东西,就算是科技都造不出来。”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创造出过无数后人所想象不出的智慧结晶,可惜的是,很多东西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让无数的国人感到痛惜。
    就比如那月影灯,还有眼前雾隐法所用的涂料,都是不可想象的东西。古代的时候若不是人人敝帚自珍,好的手艺只传子不传女,也不会失传那么多的好东西。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什么青花瓷、白瓷、定窑、汝瓷在场的只有柳如烟想知道,这件古玩价值多少钱,随即就问道:“那这只白瓷价值多少钱?”
    楚健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这件是康熙时期仿造北宋定窑的巅峰之作,虽然还达不到北宋时期的高度,也可以算的上是定窑白瓷最后的绝唱,价值应该在七八百万左右。”
    “要是拿去拍卖行进行拍卖的话,遇到真正懂行的人,过千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冯老突然大声说道:“好一个定窑白瓷最后的绝唱,说得没有错。”
    柳如烟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毕竟价值过千万的古董也不差了。难得遇到,可不能这么轻易就放弃,然后直勾勾的看着冯老。
    冯老哪能不明白柳如烟的意思,随后就说道:“既然是小楚发现,那这只康熙时期仿北宋定窑白瓷也交给你们拍卖行进行拍卖吧!”
    柳如烟高兴道:“谢谢冯老。”
    杨阳这时候才回过神来,自己刚刚还在质疑楚健,没有想到打脸会来的如此之快。
    ........
    柳如烟看着终于聊完的楚健等人,松了口气。
    她一个外行人,听这种高深的古玩知识,好像是在听天书一样,好像明白,实际上什么都不明白,连忙说道:“冯老,那我们就不继续打扰。”
    冯老看了看时间,发现不知不觉都聊了将近四个小时,自己也感觉到累,然后就说道:“好,那我就不送你们,杨阳你就帮我送一下他们。”
    杨阳回答:“知道,冯爷爷。”
    很快就把楚健和柳如烟送走。
    柳如烟问道:“楚健,你是跟我一起回羊城,还是继续留在京都?”
    毕竟自己带着两件这么珍贵的古董,肯定是要赶回拍卖行,要不然发生了什么意外,那就麻烦了。
    楚健想了想,便说道:“柳总,我想在京都多留一段时间,京都有这么多古玩市场,很多我都还没有去过。”
    柳如烟听到后,也不勉强,点头道:“既然你想在京都多玩一段时间,那我就先赶回羊城,不过一定要多捡点漏,要知道我们下一次拍卖会,还差很多拍卖品。”
    楚健:“柳总你放心,我会尽力的。”
    捡漏也是要靠运气,就算自己有能力,但是遇不到,也是没有办法。
    两人很快就分别,楚健就打电话给沈世杰问道:“我这边已经忙完,你们现在在哪里?”
    沈世杰回答:“我们现在在报国寺收藏市场。”
    提起收藏,京都潘家园名声在外,但其实在报国寺,满院的顽主们,大多操着地道的“北京味儿”,在古树林里、红墙绿瓦间怀揣葫芦、手拖瓷器讨价还价。
    这里是京都“土着”的聚集地,比起潘家园更接地气。
    对收藏古钱币的圈子来说,北京最大、最早的文物交流中心——潘家园并不是首选,报国寺才是他们的“交流圣地”。
    报国寺作为收藏市场,最早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叫“文物商店”,院里多是钱币和邮品的地摊,直到1997年,这里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钱币博览会,同时报国寺古玩市场也正式宣布开业,算是北京二环内最早的文玩市场。
    20多年前的报国寺,卖的东西大多都是真的,没那么多山寨货,一件嘉道时期的官窑小碗在十几二十块钱,放在柜台前的大木箱里随便挑,如今一只那个时期的残碗也要小几万。
    喜欢收藏的人都知道,北京琉璃厂的书画精,报国寺的杂项好。
    报国寺是个三进的大宅子,前、中、后三大殿建筑气势宏伟,松柏银杏,花木茂盛。在当时被改造为集拍卖场地、展览场所、销售摊位为一体的文化市场。
    楚健知道地方后,马上就赶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