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巧舌如簧,风吹云散
作者:黄小邪写桃花   大唐宠妃:我在东宫陪三郎最新章节     
    别看薛林远只有十七岁,却并非不谙世事的少年,而是有着二十四岁的成熟心智。
    早在穿越之前,他已在职场历练了几年,何况他熟知历史走向,自然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眼前这个局面。
    林远很清楚,此次明堂大火的起因定性,对武则天来说有左右舆论的重要意义。
    天子明堂,一夕烧毁,这在任何朝代来说都是震惊朝野的大事。
    毕竟明堂的意义太过重大,而火灾造成的损失又极其严重;武则天素日里再强硬,也必须对天下臣民有个交代,一旦处理不好舆论,就有可能尽失民心。
    按照古代谶纬之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若将此次大火定性为天灾,那就等于承认当今圣上失德无道,上天以灾示之,这是武则天绝对不允许的。
    要知道,如今依然有不少亲唐老臣对武则天幽禁东宫颇有不满,等着找机会逼她确立太子,还政李唐,一旦授人口舌,民心必然大乱。
    所以,林远十分清楚,面对朝野上下蜂拥而至的舆论攻击,首要一点就是要否认它是天灾,而是人为纵火。
    只有照样,才能帮武则天从天意惩戒、为君无道的舆论旋涡中解脱出来。
    不过,既然是人为纵火,就需要有人替薛怀义背锅。
    其实薛怀义醉酒闹事,宫内人尽皆知,这天堂之祸因他而起,也是君臣之间心照不宣的事实。
    但武则天之所以明知故问,就是想要个不一样的答案,一个能让众臣哑口无言的借口。
    毕竟,一个是天子明堂,一个是皇家礼佛堂,如今竟因一个男宠争风吃醋而全部烧毁,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这般宫闱秘事,于女皇私德有失,自然不好张扬出去……
    身为冬官员外郎,林远早在救火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一层。
    原本他还准备拉两个宫人垫背,没想到找到了躲在水渠中的薛崇简和李三郎……
    而且,两个孩子恰好玩了火,以为火灾是自己引起,这简直是再巧不过了。
    毕竟,如果推责于无辜宫人,肯定要白白送了人家的性命;而推责给这两个王子皇孙,就好说多了……
    薛崇简有太平公主保着,李三郎是真命天子,他二人肯定不会出什么事,最多被责罚一顿。
    所以,林远在来面圣的路上,就已经打定主意,准备将这锅给这俩孩子背了。
    如今时机已到,林远也就不再迟疑。
    “陛下,臣在救火之时,于明堂辟雍之中发现了藏匿其中的两名肇事者。据二人所言,他们在天堂之外观灯玩火,不小心点燃了灯轮,加之大风助力,这才引燃了天堂大火……”
    “哦?竟有此事?”
    武则天神色一动,顿时松了一口气。
    这个薛林远果然很识时务,颇得圣心,是个可用之才。
    其实武攸绪早就找到了薛怀义放火的证据,有附近巡逻的卫兵看到薛怀义慌张逃去,旋即天堂就燃起了大火……
    只是她责令武攸绪严守秘密,关押了那名卫兵,将此事压了下来。
    武则天心里明白,大火定是薛怀义所放,所谓的肇事者不过是替罪羊。
    她本不想深究,奈何诸位大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似乎根本不信林远的这套说辞……
    如此滔天大火,想要糊弄过去怕是不成。不管是肇事者还是替罪羊, 都要明明白白的拎出来,才能服众。
    如今林远既然有此一说,定然已经考虑周全,武则天也就放心大胆的接下了话茬。
    “薛侍郎,既然肇事者已经找到,为何不带来审问治罪?”
    “陛下,在提审肇事者之前,微臣有个不情之请,还请陛下恩准。”
    “且说无妨……”
    “这肇事者是两名孩子,两人也是无心之失,知道自己闯了大祸,还曾尝试救火,只是火势太大,这才躲进水渠,一直不敢出来。如今二人受了惊吓,又着了风寒,微臣自作主张,先给他们救治了……”
    “哦?是两个孩子?”
    “正是,稚子贪玩,无心之失,林远斗胆给二人求情,还望陛下能免于他们死罪。”
    听到这里,武则天心里已经明白了林远的苦心。
    这皇宫之中哪有什么无关的孩子,不是王孙就是公主;加上又是被拿来做替罪羊的,自然不好严惩。
    这林远的聪明之处也在于此,在他说出孩子身份之前,先行求情免罪,免得大臣们又说皇恩偏私。
    所以,武则天自然会给他找个面子。
    “既是无心之失,暂且饶他们一命。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你倒先说说,是哪两个孩子?”
    “陛下容禀,这二人正是李三郎和薛崇简。”
    林远此话一出,众臣哗然。
    之前太平公主到处寻找薛崇简和李三郎,许多大臣都知道,没想到他二人竟然就藏身天堂辟雍之中……
    的确,这王孙贵族之中,若论淘气和胆大,薛崇简算是一个。
    “这孩子就是淘气,难怪到处找不到他们,竟然闯下这等大祸……”
    不等众臣质疑,武三思赶紧接过话头,坐实此事。
    “要我说,这东宫诸人就该好好拘着,刚放出来就闯祸,真是克我大周……”
    武承嗣逮到机会,狠狠地踩了东宫一脚,出了这两日憋在心中的恶气。
    这二人一唱一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再也没人质疑了。
    要知道,刚才为难武则天的都是一些亲唐老臣,如今查出肇事者竟是东宫郡王,如果追究下去,东宫必受牵连……
    所以,大臣们一时不再说话,算是默认了这个结论。
    不过,就在武则天以为风波已过的时候,那个固执的纳言刘承庆依旧紧追不舍。
    “陛下,幽为天道,显为人事。此番大火虽则因人,亦关神理,还望陛下辍朝思过……”
    武则天闻言沉下了脸,林远一看,挺身而出。
    “刘公此言差矣。如果非要扯上神理,此番大火并非天谴,而是祥瑞之兆。”
    “哦,敢问薛侍郎,这祥瑞之说从何而来?”
    “周定王时,宣榭殿失火,而周朝世代绵延;汉武帝时,柏梁台火灾,而汉代王业昌盛。圣人之道,随时而变,故为祥瑞。”
    “薛侍郎此言,未免太过牵强了吧……”
    眼看刘承庆有些不服,薛林远继续侃侃而谈。
    “说过神理,再说佛道。大火乃无常之相,正是看到这些无常之相,才能成就正觉之因。当年弥勒成佛之时,天魔纵火,焚烧宫殿,七宝台霎时崩散……”
    “众所周知,元正之时,陛下才加佛号,改元证圣。如今天降神火,恰恰印证了陛下乃弥勒转世,天下同沐佛光……”
    这薛林远毕竟也在白马寺念了几天经,如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一时间让刘承庆无言以对。
    林远的这套说辞是否说服了臣僚暂且不说,至少说服了女帝武则天——她忍不住扬天大笑了起来。
    这场大火,原本将她烧的心神大乱,如今天谴变成了祥瑞,坏事变成了好事,既堵住了悠悠众口,又来了一次漂亮的舆论反击——林远的这番巧舌如簧,可以说功德殊胜了。
    这场大火带来的漫天阴霾,也终于风吹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