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日常(3)
作者:呆某讲故事了   火红大明最新章节     
    “我没记错的话这位是颜思齐同学吧。”李小哥轻车熟路的点出来他的名字,“你先坐下。”
    李小哥先是扫视了一眼坐下的众人说到:“首先公司明确了我们公司的土地与耕地员工比例确实存在很大的失衡问题,在目前我们整顿台湾地区以前可以接纳10-12万的员工已经开垦耕种行动。其次我们公司对整个人员分配大家应该清楚总体为两大类,一个是农业生产人员,一个是工业生产和脱产人员。粮食换工业品,工业品换粮食的良性循环是我们工公司的根基,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参考我们在登州府的经历来看,我们在登州府接纳了大量失地农民,他们手中没有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我们这里给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而相当多的百姓不愿意来到这里即使这里的条件比大明本土还要好,可是故土难离啊,对于留在登州府的员工土地问题,我们在关于登州地区土地问题调查报告里并没有深入解释,大家只知道我们通过赎买,登州的地主和世袭军户太多了,他们掌握的土地资源很多,对于没有了解过我们对于土地分析的普通人来说土地可是命根子对于那些有大量土地的人来说土地更是命根子。要从他们手里赎买土地可是虎口拔牙啊。”
    听到这话同学们都会心一笑,是啊本以为那些被丧尽天良的土豪劣绅欺负,只是自己倒霉罢了的同学,现在发现这不仅仅是个例,对于兴华公司居然能从那些家伙手里赎买到土地真的是很让人惊讶,尤其是居然又分配给公司员工的行为更是让学生们不仅震惊而且敬佩不已。
    “老师。”颜思齐抬手表示要发言。李小哥看着比自己差不了多少得颜思齐,他来到这里已经几个月了,干部培训班的培训流程就是先期文化教育和基础数理化教育,后续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示意允许发言。
    “公司的发展先期是依托威海卫与百尺崖守御千户所的吴大人,后期开垦荒地和规划依托的是一条鞭法确定了各个百户总旗强占的土地。”颜思齐回忆着自己看到的资料。
    “颜思齐同学的记忆力不错,这确实是我们兴华公司配合两个千户大人才能顺利完成一条鞭法,不过各位也知道吃进去容易吐出来难啊,我已经提到过了,公司的根基就是通过农业工业相互扶持两条腿走路。我们首先通过赎买和国家的一条鞭法艰难完成了基本的土地勘察和地界划分,先期的土地开垦我们已经安置了大量失地军户和农户,导致当年拥有土地的军户地主没有了足够的佃农和短工给他们耕种,同时我们通过商业合作与各个开明军户地主绑定,其中重要一点是通过商业合作地主军户确定了和我们合作收益超过土里刨食,同样的我们公司员工也确定了在我们公司工作比耕种更加划算。所以我们一直讨论工业工业,土里刨食和自给自足是没办法抵挡住天灾与人祸的。”
    “看数据上描写万历三十九年我们开始进行一条鞭法的工作。从万历三十九年到万历四十一年,登州府的赋税并没有出现减少的趋势,粮食产量在年底和万历四十一年反而又增加,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失地军户与失地农户有了自己的土地够生产积极性提高,课本上提到过的小农经济有不太合理的地方。”进另一个叫孙琪的同学举手发言。
    “孙琪同学吧,我记得你是从福州来的。你那里山多地少没有耕地,很多是通过打猎和给地主做短工或者去各个行业学习手艺赖以生存,你应该很清楚一个造船厂会带动多少人吃喝拉撒,我记得上个月我们去在台北地区的造船厂看到了热火朝天的造船场面,那里有3000多工人正在工作,从我的记忆力貌似没有一次性安排这么多人的建设工作,我想各位同学应该能理解工业的巨大能力吧。”
    看着同学们陆陆续续的点头,李小哥继续说道:“至于小农经济是否可行,或者说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辨奸论》开篇提过: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小农经济的基础是农民首先有土地这个必不可少么生产资料,其次就是辅助这个生产资料需要的优秀种子,水利,化肥,农具。更需要一定耕种水平,我们常说的好庄稼把式。大家可以看看从万历三十八年开始,我们就陆陆续续的进行水利勘察设计,小型水库与水渠建设,从一条鞭法准备到实施阶段我们已经有一定的水库水渠建设基础与建设。四十年冬我们依靠难民与护卫队员在农闲时开始水利大会战,到万历四十和四十一年我们已经可以保证公司规划的耕地有水利设备帮助进行灌溉。同年年末,我们开始准备耕牛农具。推广蚯蚓土,保证分配土地的员工土地需要的所有需求,孙琪同学你可以看看资料,从万历三十八年开始宋老师就已经开始与农业学习得同学开始进行种子的挑选培育。还有一点会被疏忽的就是从万历三十九年,我们开始的农业合作生产队,一边进行生产一边进行培训到万历四十一年末我们保证每个新加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都有专业人员培训教育。其次同学们可以看看我们分配土地前公司建设的各个畜厂和工厂,就不难看出我们的农业其实也是一个成体系的项目。所以小农经济在我们这里能够让大家觉得有地普通人就饿不死,可不仅仅是分配了土地才能做到。这是一套很复杂,也是很需要强有力组织与执行力才能做到的事情。”李小哥总结到。
    “哎吆吴公子可是久等了,三楼梅香间,已经给您准备妥了就等几位了!”门口的小二看到进来的吴启戎与陶温雅陶学詹几人。
    “我知道店里有几款新品上个月刚学会的!小刘那孩子手艺好的,我这客人可是不能怠慢了。”吴启戎看着小二带客人上楼,拖慢脚步和掌柜的说到。
    “吴司令那是必须的,对了!这几天可是来了不少生面孔。”掌柜的一边说着一边装着招呼吴启戎的模样说道。
    “有什么问题和情报部门的谈,我回去会看的。我先上去了!”吴启戎摆手告别。
    “本想和陶大人来的,不过陶大人事务繁多抽不开身。两位今天也算是凑巧。”吴启戎关上屋门说到。
    “吴公子客气了,父亲也想着和吴公子和吴千户多谈谈的,这登州府的事情还需要众人多参与,尤其是吴公子和贵公司这种能力出众的人多多出谋划策。”陶温雅也是客气的很。
    “父亲也常提起吴大哥,让我向吴大哥多多学习。”陶学詹也是乐呵呵的说到。
    “陶大人抬举了我了,陶大人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年)黄士俊榜,那可是二甲二十九名,授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后来三十九年更是执掌芜湖关税收,转屯田司郎中。这种学识可不是我等这些胡闹得家伙比得上的,我也就是弄一些奇技淫巧的物件弄点散碎银子。”吴启戎可是捧起来了。众人寒暄了几句菜便上来了,吴启戎介绍这这些东西甜点。
    “吴公子与几位先生兴办公司,给穷苦百姓分田分地,我听父亲言说可是有近万百姓免于困苦。”陶温雅也算是放开了。
    “哎,没办法这天灾不断。百姓无衣无食。我们不想办法解决那数万流民那就是数万个不安定因素啊。万历十六年,万历十七年,万历二十九年,这多少了。哎不把他们安顿下来怎么能行。百姓已经很苦了,如果能吃的饱穿的暖谁愿意背井离乡。”吴启戎也是有些感慨。可能是屋子里暖气太足让吴启戎有些气闷,吴启戎走到了窗户边。把窗户拉开一点点冷气进来让他清醒一些。“登州有陶大人有这些乐善好施的乡贤和官府,百姓还可以过得去,陶小姐也去过莱州府青州济南几州,我这里接待了很多来自那里的流民百姓,你知道的他们还算是幸运,可是那些死在路上的,甚至饿死在家里的百姓他们更让人可怜。这么重的云压下来要变天了,”吴启戎关上窗户。“明年两位最好不要远走。”吴启戎走到桌子边坐下说到。
    “吴公子这是……”陶温雅疑惑得说到。
    “明年雪水很多的,文登县还算可以,除了文登县其他的路可是没人这么上心的,莫不要陷入泥坑了。”吴启戎呵呵笑着。
    “家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济南府还有很多的人需要采访走动,如果进了泥坑,吴大哥有什么好的法子么?”陶学詹好奇的说到。
    “要么人手多把车推出来,要么人手少把车丢了人出来再说。万事以人为本。”吴启荣看似提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