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第四章 继续学习写作知识(续1)
作者:山果果9   我的学生生活最新章节     
    五明继续写读书笔记
    “在写作上怎样聚材呢?一般来说有这样三条途径:
    第一,观察体验,从生活中直接获取生动的“活”材料。特别是对于文学的写作来说,这是头等紧要的事情。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人民生活,这是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凡是好的作品,总是植根于生活这个“源泉”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不到这个唯一的“源泉”中去,不再深入生活之中去获得“原料的矿藏”,占有“源头活水”,你就休想动笔!你就无从写作!
    对于社会生活来说,要获取它,靠的就是观察、体验。观察,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要成习惯,时时注意,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因为,对于任何事物,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法国作家福楼拜告诫自己的学生说:“必须详细地观察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契诃夫也认为:“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使“观察”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法国着名作家司汤达,也在别人问及他“职业”时幽默地说,他是个“人类心灵的观察者”。观察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是“全面”的观察,也可以是“重点”的观察,还可以是“对比”的观察。但无论是怎样的一种观察,都要切记:要用自己的“眼睛”,而不要戴任何别人的“眼镜”去观察!
    体验,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这就不仅是“看”的问题了,而是要“沉”在生活之中。不是“浮”在它的表面而是要“潜”在底层,去“亲知亲历”,去“摸爬滚打”。德国伟大诗人歌德也说过:“依靠体验,我就是一切,臆想捏造不是我的事情”。没有亲身的“体验”,切身的“感受”,屈原写不出《哀郢》和《离骚》,杜甫写不出《三吏》《三别》,曹雪芹也写不出不朽巨着《红楼梦》。没有亲身的“体验”,切身的“感受”,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存在着、发展着的客实体,如果不在这个“客体”之中溶入“主体”的深切感受,使它动着作者的血液、脉搏和灵魂,赋予它以新的特定意义的话,那么,“生活”就永远也不能变为真正的“艺术”!所以,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是“聚材”的一个重要手段。老托尔斯泰说得好:“生活是真实的东西。人所体验到的一切留在他心中成为回忆。我们永远是以回忆为生的。”所谓“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作家对生活“体验”的一种美的“回忆”。总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离开了“观察”和“体验”,你休想跨进创作的大门!
    第二,调查、采访,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对于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和应用文体(如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简报等)的写作来说,都是它们“聚材”的重要途径。
    “采访”,即调查、访问,这是一切新闻作者的“基本功”、“看家本事”。“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就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奔跑”,写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写报告文学,要“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所谓“奔跑”,就是开动双脚,去进行大量而深入的调查、访问活动。这在整个写作活动中要占“十分”当中的“六分”。气力,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所在!这就充分揭示了调查、访问的极端重要性。至于“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简报”等应用文体,就更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你写的就是“调查报告”,你怎么能够不去好好地调查研究一番呢?你写的就是“工作总结”、情况“简报”,你又怎么能够不去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呢?
    也不止是这些文体的写作需要调查、采访。事实上,一切 认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的论着,都离不开这种周密、详尽、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的调查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同时,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 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从“认识论”的高度,把 在调查、采访的深刻意义讲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
    总之,为着某一写作目的,在一定范围里,在一个时期内,有效的重要“聚材”方法之一.新闻、应用义体.有计划的调查、采访工作,有意识地去收集写作材料,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看书、学习,从书籍报刊里获取写作的材料。人们不能事事直接凭经验。这样,从书籍,报刊中摄取知识的信息、间接的经验,就成了又一条“聚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学术论着、论辩文章、考据文章、杂文及知识小品等文体来说,知识的匮乏,书面资料的不足,都是一个“严重乃至“致命”的弱点。
    聚材”,其要求就是一个“多”字。要像“韩信将兵”那样,“多多益善”。这无论是对一般“文章”写作还是对“文学”创作来说,要求都是如此。“多”,看起来只是对于“数量”的一个要求,其实,它正是对于“质量”的一个保证。因为,没有一定“数量”的累积就很难有什么“质量”可言。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两千行与一百行,就是“二十比一”:这就是他所主张的在“新闻”写作中材料“数量”与“质量”的一个比例。这个“底”垫得很厚实,很必要!其实,不仅写“报道”如此,写各类“文章”包括文学创作都需要这样。需要有大量的故事,方能获得少量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