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先发制人
作者:小寒豆   好韶光最新章节     
    而苏傲雪也赞同地点点头,随之向三姨太鞠了一躬。
    三姨太未因这对未婚夫妻的礼重于她而惶恐不安,她心底也觉得自己担得起。故而只是意外且欣慰地低头笑了一下,摆了摆手道:“我的能耐至多也就是给你母亲打打下手,要说辛苦和委屈,谁也赛不过她。你有空就多陪陪她,她很孤独也很疲惫。”
    三人不约而同看向那扇紧闭的房门,有些真心话三姨太不便说,但站在女子尤其是人妇的角度,其实吕英的煎熬是三姨太的千倍、万倍还不止。
    毕竟,嫁给一个老头子做妾室,谈不上有多少真情。但吕英不一样,杜守晖是她年少时爱上的人,更是承诺要携手一生的丈夫。她为了这段曾经自以为真挚的爱情,一次又一次地忍耐、原谅……直到她实在受不住了,直到杜守晖暴露自己的弱点原来不止好色,也不止是不够体贴妻子。
    他用毫无挣扎的妥协,揭开了一个吕英逃避了几十年的真相,这个男人其实从未改变过设么。他从来都是自私自利的,他心里没有任何人,没有家乡淳朴的糟糠之妻,没有曾经所谓两情相悦的爱人,没有美貌的娇妾,甚至可能都没有儿女,他心里只有自己,也只会顾着自己……
    决定弃杜守晖于不顾时,吕英当然会感到痛快。对这个让她伤了一辈子心的男人下手,她有报复的快感。可她也真真切切地心痛了,几十年的默默付出,几十年毫无保留的真心相待,都被彻彻底底地辜负了。
    哪怕她不怜惜负心汉将要惨死,也会心疼自己无法重来的青春。
    想到这些,就连本不会对吕英有多深感情的苏傲雪,都忍不住地垂下了好几滴眼泪。
    战争的阴影不容她伤感太久,杜景堂也不行,他们还有许多正事要办。
    譬如吕英交代过,不能让杜守晖的事被有心人宣扬出去。杜家要烂只能烂一个人,哪怕只烂一个,她也不许烂得人尽皆知。所以,他们杜家要先发制人地登报声明,表示日本人确实为了得到杜家的工厂掳走了家主,但杜守晖抗日意志十分坚决,不愿为了苟活于世而向日本人投降。
    为了尊重杜守晖的抗日决心,杜家决定假意妥协实则暗中筹谋,将工厂机器运出上海,去抗战后方东山再起。而仓库中的所有白糖库存,以及工厂的地皮、厂房全部无偿赠与上海市政府,以此支持抗战。若杜守晖为国牺牲后遭受污言诽谤,请上海市民切莫轻信谣言,以免中了侵略者心理战的阴谋诡计。
    草稿可以提前拟,但报社绝不能提前联络,否则会有走漏风声的危险。余下的事,要其他几房儿女去办,吕英很难放心,只能托付杜景堂。
    可在此之前,杜景堂要先跟着苏傲雪去看看朱品慧一行人是否都安全登船了。
    船底的货仓内,阴冷又潮湿。为了不让设备受损,大家想了各种办法,撸起袖子把设备都高高架起。同时还要考虑是否稳固,会不会因颠簸而跌落。而潮气浓重到能结成一层水的地平,即将成为他们的床铺。
    苏傲雪一瞧是这种情况,起先那个全员都安稳上船的好消息,已经没法子让她欣慰了。她看了眼靠着角落休憩的人,老的老、小的小、弱的弱……
    虽说让朱品慧带的队伍,都是文艺界的中青年,但他们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人,必然有家属要跟着一起走。这样的住宿条件,年轻人能忍,老人孩子怎么忍?
    “要不,让孩子们到楼上去住吧。还可以打地铺的,还有一张双人位的沙发。”苏傲雪一只手挽着朱品慧,一只手焦急地扯了扯杜景堂的衣袖。
    杜景堂有同样的想法,也管不了太多了,干脆说道:“是啊!我可以搬下来住,让老人孩子们去楼上。”
    朱品慧很能体谅他们二人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忙摆手道:“你的好意我只能心领,要是你的父母知道你晚上缩在这里睡……”
    苏傲雪没底气继续劝。
    杜景堂则若有所思,跟着便提议道:“住的问题……我再去帮你们想想办法。还有,这几天开会最好也有个舒服一些的空间。船上的餐厅除了饭点就没有人用了,你们随时可以过去。我先带你们一起上去认认路,顺便跟餐厅关照一声。”
    说罢,他领着一队人上了楼,送到了地方便匆匆离开了。
    朱品慧很细心地发现杜景堂的眼神有些不太对劲,而且,刚才留他参与会议他也坚持不肯。按说他也是文艺界救亡协会里的骨干,向来热心此事,今天一反常态,愈发证明事态可能很严重。想罢,朱品慧忙问苏傲雪怎么回事。
    杜家的事明天就会见报的,虽然跟事实有一定出入,但总归是瞒不住的。
    苏傲雪垂眸,把楼上的事以及杜景堂要忙着给各大报社发电报的事说了说,听得大家都忘了要开口。
    最后,还是范胜风提了一句:“这个应该改成一个剧本。”
    苏傲雪慌得连连摆起双手,人也往后坐了坐,道:“我不敢,怕他们家的人记恨我把这些事搬到舞台上供人指指点点。”
    朱品慧和蔡逢春同时说着“也对也对”,接着,大家便开始谈正事了。
    “好了,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胜风的电影剧本能不能改成话剧。”朱品慧作为会议主持人,说话时始终站着,声音也清脆激昂,“我们这支队伍里还有几位演员,如果赶得及,我希望可以在船上完成改编和彩排。到了武汉,大家修整一下,顺便等候佐飞带领的第二支队伍跟我们汇合再一同起程。”
    第二支队伍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许多因老弱而不适宜长途跋涉的文艺家,需要更稳妥的转移方式。像今天这趟船,大家挤货仓,有太多不便和隐患了。所以,朱品慧打算连夜写一封快信,把杜家的商船当做备选方案,她要请求组织再努力协调出一个能替代的更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