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建康府之战(一)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来人,持本相的手令让附近州县立刻开门投降。”文天祥对着门外大喝一声。
    宋军使者手持文天祥军令,四散而出,向附近尚未被宋军收复的州县分头行动。
    建平县、宁国府等地元军守将,早已士气低落,心惊胆战。接文天祥手书后,纷纷归附大宋。
    建平县也就是后世的安徽宣城市郎溪县;宁国府在唐朝时期叫宣州,即后世的安徽宣城市,宋朝时期宁国府的治所在宁国县。
    甚至更往西边的泾县守将催文举在看到元军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主动派人联系宋军将领,献城投降。
    宋军兵不血刃,一纸文书便收复了数座州县,逐渐把势力推向长江南岸。
    溧阳县城,也就是后世的江苏常州溧阳市,此地距离马鞍山大约240里路。
    吴希奭率领着三万宋军星夜兼程,直奔采石镇。
    “弟兄们,快,加快速度。”骑在战马上的吴希奭大声吆喝着。
    须臾之间,三万宋军如疾风迅雷,声威赫赫,军阵连绵数十里。
    ……
    “大哥,儿郎们得到确切消息,南朝文丞相已经令吴希奭将军领兵三万直逼采石矶而来,最多三日之后便可抵达。”郭胜详细汇报着宋军以及建康府的动态。
    “嗯,夜长梦多,我等必须马上动手。”
    建康府又派来了五千人马,这五千人可不归赵祥指挥。
    就在两人密谋之际,突然一名亲兵赶过来,附耳说道:“大帅,高元长又来了。”
    闻言,赵祥、郭胜二人忙领着众将官迎了上去。
    “哈哈,有劳赵将军了。”江边,看着长江浮桥基本上就要完工的彩石镇达鲁花赤高元长欣喜若狂。
    真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
    高元长也想跑到对面,奈何采石镇的战船早已经被抽调到了建康府。
    现今的采石矶渡口仅余区区几艘残破渔船,竟也被用作搭建浮桥之用。
    这就让家大业大的高元长感觉非常得不爽,但自古官大一级压死人,面对着建康府方面的军令,骂骂咧咧的高元长却又无可奈何。
    “高兄实在是太客气了,这都是末将应该做的。”赵祥亦笑道。
    “赵将军辛苦了,不知这浮桥还需多少时日可以全部完工。”高元长表面上客客气气,其实最关心的还是何时才能跑路。
    “高兄,三天。最多三天便可全部完工,三日之后,大军便可渡过长江直达江北。”赵祥伸出三根手指,笑呵呵地说着。
    “哈哈,三天就三天,三日之后,本督官将亲自带领儿郎们一起过江。”
    “多谢高兄照顾。”
    赵祥一挥手,一名端着一个锦匣的亲兵走了过来。
    “承蒙高兄照顾多年,这是小弟一点心意,还望高兄笑纳。”
    匣子打开,金光闪闪。
    高元长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丝贪念,又转瞬即逝。
    “贤弟客气了,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哥哥我定当义不容辞。只是,这么贵重的礼物,本督官职责所在可不好收啊。”
    高元长说得没错,其本人身为“大元”督官,自然负有监察职责,怎能知法犯法。
    双方在一番扯蛋之后,“身不由己”的高元长终于令一名随从接过锦匣。
    “哎呀,贤弟如此盛情难却,哥哥也只好勉为其难了。”末了,高元长颇为满意地说道。
    “高兄,江边风大,不去咱们回营中一叙。”赵祥说话间给了跟随在侧后方的郭胜一个眼神。
    “如此甚好。贤弟请。”
    “高兄先请。”
    新附军大营,众人坐定,护卫们端来酒食。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在赵祥等人的轮番敬酒中,此时的高元长有些喝多了,变得昏昏欲睡,口齿不清。
    “啪!”的一声。
    赵祥摔碎一只酒杯。
    须臾之间,不等高元长等人反应过来,一群刀斧手冲了进来,二话不说举刀便砍。
    仅仅几息之间,血肉横飞,采石镇达鲁花赤高元长以及他的几名随从还没来得及哼唧一声,便一个个的惨死于乱刃之下。
    “快,把尸体藏起来!”并没有多喝的赵祥赶紧令人打扫战场,隐匿尸首。
    随即,郭祥下令封锁帅帐,严令任何人不得靠近。
    “郭胜,随我杀入采石镇,一个不留。”
    一不做二不休,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的赵祥等人必须趁着采石镇的元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迅速清理掉。
    早已经待命的万余名新附军士卒跟随着自己的主帅杀向近在咫尺的采石镇。
    经过一番有惊无险的战斗,一个时辰之后,镇中的形势已被赵祥基本控制。
    “大哥,一切顺利。”郭胜在斩杀了高元长的家眷、亲信之后,汇报道。
    “封锁四门,没有本帅的军令任何人不得出入。”
    既然是“谋反”,一切事情都要做到周密,绝对不能有漏网之鱼。
    随着赵祥军令下达,采石镇与外界的联系彻底中断。
    “贤弟,这里交给你了,速速派人联系王师,本帅这就亲自带人攻打芜湖。”
    礼多人不怪,既然选择了归顺大宋,一个采石矶还不够,自然还要再备上一份厚礼,这样才显得真心实意。
    芜湖,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头楚尾,也是吴越争霸的重要地区,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顺江而下便是马鞍山。可以说没有芜湖,马鞍山是绝对守不住的。
    芜湖的兵马并不多,只有一千余人,其守将为刘全,也是一名投靠蒙元的原宋军将领。
    ……
    江南运河,属于隋唐大运河南段,北宋时期称之为“运河”,南宋时期称为“浙西运河”,因其河道全部位于长江以南,故而后世又称之为“江南运河”。
    同样也是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
    这条运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开凿,到隋朝时期再次经过疏通、拓宽,基本形成后世的模样。
    北起镇江市谏壁口南至杭州,全长近七百里。
    大宋祥兴十二年(1289年),五月初。
    东路军总指挥张世杰处理好临安府的事情,大军顺便得到短暂的休整之后,二十多万宋军沿着江南运河挥师北上。
    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张世杰统帅,沿着嘉兴军驻地即后世的嘉兴市,然后绕过太湖,攻克平江府(苏州)。
    至五月底张世杰率领的大军连续攻克无锡县(后世的无锡市)以及常州等地。
    大宋兵锋直指京口,一时间江南残余之敌闻风丧胆。
    另一路宋军水师官兵在苏景瞻的率领下,出杭州湾向北行驶至长江口,顺利攻克嘉定县。
    昆山之东,名曰太仓。
    太仓,可谓天下粮仓。
    太仓作为元初重要的粮草储备基地,存贮着大量的粮草物资。至明朝时期名气更甚。
    此时的太仓属于南宋两浙西路平江府(今苏州)管辖,包括嘉定县(今嘉定区)也是如此。
    粮草关乎军国大计,为谨慎起见,亦避免太仓守将铤而走险,纵火焚烧海量粮草。大宋水师统帅苏景瞻决定修书一封,劝降太仓守将。
    书信中大讲天下局势、利害关系,等等。
    太仓守将茅世雄在接到苏景瞻的亲笔信之后不战而降,宋军轻易获得上百万石粮草。
    茅世雄作为一名投降了鞑子的叛将,但此次在宋军到来之际并没有焚烧粮草物资,也算立下大功一件,故而苏景瞻并没有过多的为难逼人,只是声言一切皆由朝廷定夺。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新附军将领们的是非功过,都有一个小本本记录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