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琼州之战(一)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大宋祥兴元年十月初一。
    距离预测阿里海牙进犯的日子只有三天了。
    澄迈县城以东的官道上。
    “朕乃大宋皇帝赵昺!”
    “朕知道,我大宋自高粱河战役开始,我大宋历代皇帝都在逃跑。从汴梁跑到扬州再到江宁,杭州,福州,绍兴,宁波、温州,最后只能跑到大海上!”
    “我赵宋皇帝被人称为逃跑皇帝!”
    “朕也是从杭州连夜出城一路向南,跑到碙州,再从碙州跑到这琼州岛上!”
    “这是大宋皇帝的耻辱!也是朕的耻辱!朕一生都洗刷不掉的耻辱!”
    “但是今天,朕不会再跑了!朕就在这里,就在你们的身边!”
    “朕要看着你们,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来犯之敌!”
    “因为你们的身后,就是你们的父母妻儿!就是我们的家园!今天,朕没有退路,你们也没有退路!”
    “儿郎们,鞑子就要来了,你们怕不怕!”
    赵昺坐在马上,一边走一边对着行军的宋朝官兵大声疾呼。
    赵昺的声音,引起了无数士兵们的关注,纷纷侧目看向赵昺。
    此刻,身穿大红色官服的皇帝,赵宋皇帝居然出现在自己眼前!
    士兵们顿时士气高涨,一边行军一边高呼着:“不怕!不怕!不怕!”
    “大宋的儿郎们!朕还要前往海口!澄迈这里就交给你们第二军了!是孬种还是好汉就在战场上见真章吧!”
    “记住朕的话,都是两个膀子扛一个脑袋的,干特酿的!”
    赵昺热情洋溢,充满斗志的讲话,犹如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行军的官兵们。
    年轻的士兵们,在军官的带领下,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前线行进着。
    此时的陈吊眼也已经得到命令,紧急集合后,便带领着第三军的数千人马疾驰临高。
    昌江距离临高两百里,陈吊眼必须在十月初三之前赶到防区。
    时间很紧,陈吊眼的大军一日需要行军近七十里。
    这绝对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相对较近,驻扎在儋县的第一军的数千人则在师长陈桂龙的率领下,朝着西北方向的海边靠拢。
    陈吊眼所率的第三军一部由于距离临高战场最远,并没有携带各种笨重物资,而是采用急行军的办法。
    故而把李恩等人率领的协助运输各种物资的民夫队伍远远地抛在后面。
    制造局最不缺的就是车马,而这些帮忙运输武器弹药的民夫都是原本跟着陈吊眼的士卒家属,所以一个个也都是争先恐后的,生怕耽误了自己的亲人们作战使用。
    大宋祥兴元年十月初二。
    在经过一日的快马疾行之后,赵昺终于回到了海口行朝。
    顾不得休息的赵昺先去见过母亲杨太后之后,紧接着赵昺在宫中紧急召见了赵与珞、陆秀夫、曾渊子等人。
    “情况怎样?”赵昺看着赵与珞问道。
    “陛下,据黄鹤等人送来的关于雷州的最新消息,阿里海牙共计三万余兵马已经在码头附近集结完毕,各种物资也在装船中,恐怕一两日之间就要进犯我琼州。”
    “望远镜都分发下去了么?”赵昺看着站立在一旁的武垒问道。
    “回陛下,首批二十架望远镜已经分发到各军之中。陈军长的已经送到临高锦衣卫驻地,只等陈军长抵达便交付给陈军长。”武垒回答道。
    赵昺点点头,也没有说话。
    赵昺看着宋朝宗室兴王、锦衣卫都指挥使赵与珞,一脸决然地说道:“兴王!”
    “臣在!”
    “朕决定御驾亲征,从现在开始,海口由兴王监国。朕不在的这段时间,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兴王你全权处理。”
    话音刚落,群臣震惊!
    监国!
    监国者,通常为储君,自古无小事。
    所谓的“监国”,是华夏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在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监国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
    最常见的监国制度是在唐朝和明朝。
    包括蒙元铁木真死后由三子窝阔台即位,窝阔台出征时,则由铁木真四子拖雷监国长达三年之久。
    另一个着名的监国事件则是发生在明朝“土木堡之变”前夕,明英宗朱祁镇率兵出征抵抗瓦剌太师也先来袭,出发前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明代宗)监国。
    后明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登基为帝,代宗无后,英宗在其病危之际复辟。
    兹事体大,兴王监国弄不好在朝廷上就会形成一种误解,也有可能让一些阴谋家趁机蠢蠢欲动。
    甚至有可能兴王本身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赵昺命兴王监国,绝对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
    在座的众位朝臣无不震惊,纷纷看向兴王赵与珞。
    “臣,万死!臣赵与珞臣期期不敢奉诏!请官家收回成命!”
    赵与珞不敢耽误,更不敢犹豫,连忙双膝跪地,以头杵地,大声说道。
    开什么玩笑,想害死我不成。
    已经是执掌天子亲军锦衣卫的头子了,再加个“监国”的封号,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弹劾,说都说不清楚。
    政治有时候是不分对错的,只关乎站队。
    “臣赵与珞万死不敢奉诏!”赵与珞看到赵昺并无表示,再次高声说道。
    赵昺看着这位太祖后裔宗室,走下台阶,双手把赵与珞扶了起来。
    言之凿凿地说道:“兴王,我大宋到了生死存亡之时。太祖创业艰难,兴王难道想看到赵宋一脉死无葬身之地?”
    “官家,臣惶恐,臣愿替官家出征,监国一事请陛下不要再提。”
    “官家,御驾亲征非比寻常,官家身为一国之君,怎可以身犯险?请陛下收回成命!”在场的众位朝臣也都出言相劝道。
    “请官家收回成命!”群臣在陆秀夫的带领下,跪倒在地。
    “哈哈哈,朕从碙州逃到这琼州,已经两月有余,从此大宋只有战死的皇帝,绝无逃跑的皇帝!”
    “此次倘若战败,朕绝不苟活!请兴王带上太后,逃亡南洋吧,苟且偷安,从此不要再回来!”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今往后,我赵宋再无逃跑皇帝!朕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赵与珞抬起头来,已然泪流满面!
    “臣无能,不能恢复祖宗基业,臣愧对列祖列宗!”
    “李邦宁!”赵昺大喝一声。
    “臣在!”
    “起草诏书,令兴王监国,朕年幼,无婚配更无子嗣,此次朕若战死,由兴王赵与珞即皇帝位!”
    “陛下……”
    晴天霹雳!
    此刻,李邦宁的身体颤颤巍巍,手脚不停地抖动着,口齿不清地说道。
    “请官家收回成命!”兴王再次跪拜哭泣着说道。
    赵昺上前一步,直接把赵与珞踢倒在地,大怒道:“兴王!你的眼里可有太祖,你的眼里可有祖宗基业!”
    “李邦宁,你个老狗杵在那当死人呢!还不快去!”
    “臣遵旨!”李邦宁双目通红。
    不多时,一份由兴王监国的诏书已经起草完毕。
    “诸位,朕虽然御驾亲征,但也不是去送死的。此战,朕有把握全胜归来,这朝廷的事情就拜托诸位了。”赵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