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去查
作者:非有常非无常   大明道士天子,但是在永乐最新章节     
    金陵城。

    武英殿。

    朱棣身穿一身黑色常服,坐在椅子上,双眼微阖,桌上放着成堆的奏折,此时夜已深。

    过了许久,朱棣睁开眼。

    “进来吧。”

    语声落下,按照礼节,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刑部尚书刘观走入宫殿。

    “臣夏原吉拜见陛下。”

    “臣刘观拜见陛下。”

    两人行礼,同时看向朱棣,却见朱棣背后的屏风上画着北方的堪舆图,地图上用红色的朱砂画出一条蜿蜒的线,自双城卫一直到金帐汗国西边的国家。

    夏原吉只看了两眼,便收回视线。

    朱棣眼色阴沉,深吸一口气,望向夏原吉,问道:“维喆,这些日子朕听说你时常以笔名在期刊上发表经济一途的想法。”

    “臣偶有和其他学士交流。”

    夏原吉用眼角余光看了眼刘观,见对方没有反应,才稍微松了口气。

    大明期刊是朝廷发行的正经学术期刊,虽然朱棣强硬加上了农业、医学、杂学的内容,可以说得上是包罗万象,但朝中的文臣还是以“儒学”为主。

    若是刊载经济、农桑、药理上学问,夏原吉这样的儒生便会给自己取个笔名。

    这事说出去,面上有些不好看。

    而且刘观这人……夏原吉不太好说。

    朱棣乐呵呵地说道:“这么说来,朕那个不孝孙子留下的《经济》一书,你是研究透了?”

    “经济一途实在深奥,臣不敢自夸透彻。”

    夏原吉十分谦虚。

    刘观稍微松了口气……看陛下的神情,应该不是什么大事。

    朱棣续道:“朕最近从那个不孝孙子那里听到了两个词,一个是‘进口’,一個是‘出口’,维喆你可以向朕说明这两次的意思吗?”

    夏原吉立时说道:“进口,出口两词,乃是描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

    “海外诸国,北方胡人的藩货、马匹、兽皮进入我大明,向我国百姓贩卖就是‘进口’;而我大明的茶叶、瓷器、丝绸卖给他们就是出口。”

    “以国家的角度看,花费价值进口的商品只要小于出口商品的价值,那就是顺差,意味着大明赚了。”

    听到这里,刘观忍不住皱眉。

    “夏尚书,你这话我不明白,进口的藩货在大明的价格如此高昂,怎么能算我大明赚了?”

    夏原吉也不恼,笑道:“陈尚书,这你就不懂了,这些藩货无论在我大明价格怎样,我们买过来花的不过是一点瓷器、丝绸。”

    “而这些部落、藩国买大明的瓷器、丝绸可都是真金白银。”

    “这可不是赚了。”

    听到这话,刘观先是一愣,在他的认知中,皇帝垄断藩货,将其高价出售给百姓,是与民争利。

    现在听到夏原吉的话。

    刘观忽然意识到,正是因为皇帝垄断了藩货,导致外国想要和大明贸易,就只能付出真金白银。

    “这也不对啊!”

    刘观依然不解:“这些国家确实朝贡了藩货,但是大明的回礼价值更高。”

    夏原吉闻言,摇头道:“这是经济上的学问,大明其实产能严重过剩,瓷器、丝绸、茶叶每年的产出对于大明来说是过剩的。”

    “百姓又不需要精美的瓷器,也不需要那么多茶叶。”

    “食不过三餐,睡不过三尺。”

    “大明的这些货物对于百姓来说,不是必须的,有的话很好,没有的话也无所谓。”

    “反而是将其回礼给外国,可以消化不少过剩的产能。”

    刘观稍作思考,而后点头:“夏尚书所言确实。”

    朱棣闻言,依然笑着,语气却有些冰冷。

    “如夏尚书所言,那岂不是说,只要大明与外国进行贸易,金银就会不可避免的流入大明。”

    夏原吉:“是这样没错,不过陛下不必担心,海外小国,没有那么多金银。”

    这笃定的语气,让朱棣气笑了。

    他猛地起身,一只手放在腰带上,气势惊人。

    “没有那么多金银?!朕问你,咱们大明为何缺金少银?”朱棣又摆了摆手:“不,朕应该问,大明真的缺少金银吗?”

    听到这话,夏原吉先是一愣,思索片刻,旋即说道:“回禀陛下,相对而言,我大明缺金银。”

    “若是和周边国家对比,大明不缺金银。”

    “但是和大明自身作对比,很缺金银,即使每年可以挖出八百万两银子……还是缺。”

    刘观整个人都麻木了。

    这都算什么啊?

    每年挖出八百万两银子,大明还缺银?

    他就是贪污受贿一辈子,也凑不出八百万两白银啊!

    夏原吉续道:“相比起大明每年制造出的瓷器,织造出的布匹丝绸,还有种出的茶叶,现在还要加上最近制出的白糖……相比这些商品的总价值,大明确实缺少金银。”

    朱棣举手,语声铿锵有力。

    “你说的话,朕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地下可以挖出的金银,在同样面积的土地差不了太多”

    “我大明缺金少银,是因为自秦汉以来,创造的财富过多,导致用来作为货币的金银不够?”

    闻言,夏原吉颔首:“陛下这样想没错。”

    朱棣缓缓走近,宛如一座山压下,口中问道:“朕问你,这些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小国,他们不需要这么多金银进行交易,这些金银都在哪里?”

    轰隆!

    夏原吉直觉这话宛如一道惊雷,自天灵感灌入,沿着脊椎贯穿尾椎骨,全身的汗毛全数立起,鸡皮疙瘩布满全身。

    噗通一声,夏原吉跪下。

    “臣请奏!”

    “说!”

    “大明需要立刻禁止海上走私,无论是民间的走私,还是假借朝贡之名的走私!”夏原吉的额头渗出冷汗,身躯微微颤抖:“我大明只占天下百分之六的土地,却可以产出天下一半的财富。”

    “若是任由走私发展下去,长此以往,恐怕万国金银都将流入大明。”

    “到时整个大明的财政都要崩溃!”

    “而且这些金银的流入因为海禁,完全不受朝廷控制,亿亿两白银流入大明,不入朝廷的国库,不进百姓的手里,全部进了走私商的地窖。”

    “长此以往,大明经济必然崩溃。”

    说完这些话,夏原吉的衣服后已经全部浸湿,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前方的皇帝。

    他好像可以看到,在威严的天子脚下,有一头刚刚破壳的恶龙盘踞,又像是一个跃跃欲试的寄生虫,意图吸食大明的民脂民膏,以此养肥自己。

    朱棣一只手按在案上,眉毛如利剑,带着万古严寒。

    “夏尚书的意思是从今日起,对所有出海的船只严查,任何走私大明货物的船只,全数扣留,甚至击沉……你是想这样说吧?”

    “就是这样!”夏原吉猛地点头,语气变得急促:“还请陛下给我时间,我一定会想出处理此事的办法,这段时间,还请陛下暂停朝贡贸易!”

    朱棣宛如北方刺骨寒风的语声响起。

    “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夏原吉:“……谁?”

    “我那个不孝孙子。”

    闻言,夏原吉顿时松了口气,但是下一弹指,他的双目瞪圆,瞳孔不受控制的收缩。

    砰————!

    案牍上的奏本被全数掀飞上天,武英殿发出恐怖的响动。

    周围的太监宫女全部惊恐的跪地。

    朱棣的怒吼随后而来。

    “这就是他们给朕的回报!朕的孙子刚要停下走私,他们就敢勾结倭寇攻陷海宁卫!他们是觉得朕老了,拔不动刀了吗?!”

    “去查!”

    朱棣猛地向前一指,吓得刘观直接跪下。

    “去查何人通倭!”

    夏原吉抬起头,问道:“查到之后该如何,还请圣上示下。”

    “通倭者抄没家财,田地就地分给当地农民,亲族全数流放海参崴!”朱棣当即回道。

    夏原吉闻言一愣,小心翼翼地问道:“海参崴在哪里?”

    朱棣指了指身后堪舆图的右侧,朝鲜东边,双城卫之下的海岸,却没有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