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又是姚广孝
作者:东鸭西楼   大明:此子妖孽,断不可留最新章节     
    朱标年岁虽然小,可受皇帝宠爱。
    他年纪轻轻不但早早封了太子,而且皇帝在他学习之余,也开始教导他如何做一个皇帝。
    帮父皇处理文书,是他闲暇之余常做的事。
    老朱也会在他疑惑不解的时候,特意抽出时间告知他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新生的大明朝,目前有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人才奇缺。
    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大多数是武将出身,如今在大明南征北战的武将,都是这些人。
    可文臣方面,除了李善长、刘基、章溢、杨宪等大臣,很多基层的官员是奇缺的。
    皇帝连精通儒学的僧人都抓过来考试,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
    按照道理,新朝建立,至少目前已经统一南方,
    作为鱼米之地,才子之乡的江南,老朱应该不缺读书人效忠才是。
    但奈何,父皇和江南那些富户的关系不十分好,加上如今大明和北方的元朝,其实并未真正分出胜负。
    元大都一天不覆灭,许多忠心于前朝的读书人,一天就觉得大明不是正统。
    而且民间隐约有杂音传来,说自古以来,只有北人南下统一天下,从无南人北伐,一定乾坤。
    天下的读书人,都在等着看老朱家的笑话。
    除了李善长他们这些一开始就跟朱元璋绑定在一起的人,老朱喜欢,愿意相信,并且对方可能也有意向入朝为官的人才太少了。
    按照朱标对父皇的理解,道衍大师既然有心还俗,父皇应该收了他才是?
    朱元璋默默看了朱标一眼,却没有回答。
    关于那个梦的事,他知,皇后知,天下就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了。
    当然,那個小和尚也知道,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这场梦,无论是真是假,他是不可能告诉朱标的。
    他并不希望朱标和朱棣兄弟二人,留下芥蒂。
    同样的,虽然道衍已经向他证明,所谓梦境不过是人的潜意识在作怪,可他依然没有完美的解释自己心中的疑惑。
    他虽然必杀道衍的决心淡了许多,可对道衍也不是没有芥蒂。
    那小子可是能颠覆皇位的妖僧呀,将他引入朝廷,不知道是福是祸?
    皇帝爱惜道衍的才能,有时候还觉得道衍很懂自己。
    可因为这层芥蒂存在,朱元璋对于将道衍收入麾下这件事,一直很谨慎。
    “能一刀宰了就好了,不过这种人才,只因为朕一个梦就杀了,似乎也有些可惜……”
    正如道衍猜测的一样,当他的利用价值在上升的时候,朱元璋想要杀他,确实会犹豫不决。
    不过面对太子的提问,朱元璋面上却是冷哼:
    “哪来的才能,都是一些旁门左道。
    他的话听听就行,却不堪大用……”
    “父皇说的是……那位大师,好像真有些叛经离道!”
    父子二人想到道衍的言行,不约而同点头。
    道衍心心念念摆脱妖僧这个标签,可他却不知道,他所谓的破除封建迷信的行为,本身就像个妖人……
    心中无佛,则无敬畏。
    无神论在这个时代,不但不会有好名声,还有可能和人品挂钩。
    “父皇让李先生搜集天下发生瘟疫的情况,可是为了验证道衍大师的话语?”
    朱标从中书省送上来的奏疏中,翻出一本朱元璋已经看过,但却没有批阅的奏疏。
    元末到如今洪武元年的这十几二十年,天灾和人祸一直就没断过。
    大灾过后的逃荒,加上官府的腐败,引发了南方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又分裂成各路反贼,将本就被蒙古人霍霍得不成样子的南方继续打得支离破碎。
    在天灾人祸之下,瘟疫和饥寒从未离开过百姓。
    朱元璋统治下的地区,比战乱的时候稍微好点。
    可北伐和南下福建等地的战事,同样牵扯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对于一些小范围的灾疫,其实朝廷并没有太多精力去处理。
    就如李善长送上来的奏疏中,将目前有瘟疫的地方整理出来。
    虽然波及州府级别的瘟疫没有。
    但一县、一乡范围的瘟疫,却遍地开花。
    这些小瘟疫,朝廷目前的处理方式只能是让它们自生自灭,并无太多的办法。
    可朱元璋真看到了统计,他此时却想做点什么?
    “自古以来,朝廷处理瘟疫之事,自有法度。
    其中一些做法,也和道衍所说不谋而合。
    可这小和尚厉害之处,是他能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虽然他的道理不能验证,朕却想帮他验证一番。
    如果方法可行,就代表他背后的理论可行。
    朕准备试试……”
    朱元璋是个雷厉风行的性格,他说试试,就肯定不会将事情拖过夜。
    当天的晚朝,朝中的主要大员再次来皇宫与皇帝议事。
    老朱就将这个问题摆上台面。
    “这些疫情虽然不严重,可他们毕竟也是我大明治下的百姓,李善长,你为什么不处理……”
    “陛下,不是臣不想处理,而是朝廷的资源紧缺,臣除了安排一些赈灾的粮食,也做不得其他。
    若是大瘟疫,臣可以恳请陛下如至正二十六年一般请张天……张真人下山。
    可目前这四处开花的样子,真人也分身乏术呀!”
    李善长赶紧出来解释,朱元璋其实也明白。
    瘟疫之年,朝廷能做到赈灾,就已经不错了。
    可是今年,朱元璋想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
    “朕有一法,尔等看看是否可行……”
    朱元璋让太监将他早就抄送好的道衍的笔记,全部送到几位重臣手中。
    “喝开水,撒石灰、烧尸体、埋粪便……”
    “饭前必须洗手……”
    道衍写给朱元璋的那份笔记,不可谓不详细。
    他不但写了怎么做,还怕朱元璋不信,写了为什么这么做。
    也是因为他的这些为什么,让百官看得眉头直皱。
    什么水里有虫,空气中有虫。
    这些古怪的理论,不像是汉家人传统哲学中的产物。
    “陛下,这份东西,是哪位所著?”
    “姚广孝!”
    朱元璋想了一下,回答了李善长的问题。
    百官一愣,姚广孝。
    他们一开始还没联想到对方的身份,但只是略微回神,他们就知道了记起来了。
    《西游记》的作者。
    怎么又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