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连续震惊的老朱
作者:于公子呀啊   穿越大明我成了老朱儿子!最新章节     
    “呃!”
    见老朱这反应,十有八九是没有看那份奏折。徐铎愣了一下,这让他怎么开口好呢?皇帝一时疏忽没看到奏折是很正常的事,但当面提出来,就有点让人为难了。
    稍微犹豫后,户部尚书徐铎说:“陛下您日理万机,每天政务繁多,也许不小心遗漏了我的奏折,也是有可能的。”
    “大约两年前,我呈上了一份奏折,里面提的就是西江县和江南省的税收问题。”
    “嗯?还有这事?”
    “可能是我没注意吧。”老朱忍不住说,但老朱真会忽略吗?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历代皇帝中没有比他更勤奋的。
    每天不看完所有奏折,他是不会休息的。
    只要徐铎提交了奏折,他肯定能看到。
    奏折没到他手上,有两种可能:一是被中书省扣留了,这份奏折很可能落在胡惟庸手里;二是被小五这个叛逆的儿子扣下了。
    毕竟!
    当时那种情况下,他们似乎不想让他知道这两个地方的情况。
    “咳咳!”
    老朱接着问:“徐铎,既然这样,你先说说这两个地方的税收到底怎么回事?”
    “陛下,不得不承认,西江县令和江南知府真是个人才啊!”
    “您还不知道吧!”
    “他们刚去这两个地方任职的第一年,税收就几乎翻了三倍。平时能全额收齐税收就很不容易了,但他们俩却能让管辖区域的税收增长三倍。”
    “这样的能力,连微臣都自愧不如。”徐铎忍不住说。
    “什么?”
    听完,老朱有些震惊地问:“增长了近三倍,怎么可能?一个地方的税收就这么点,难道这两人任职后剥削了当地百姓,无缘无故增加了各种税负?”
    说到这里,老朱的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杀气。
    “不!...”
    户部尚书徐铎赶紧解释:“陛下,您误会了,他们在任时收取的税款都是朝廷规定的,没有额外加税。”
    “之所以能交给朝廷那么多税,主要是因为商业税的增加。”
    “商业税?”
    老朱一愣,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事。之前在朱肃的日记里,多次提到要充实国库就得靠提高商业税。但他一直没想明白,所以就搁置了这件事。
    关键在于,老朱对商人的看法还没改变。
    “正是如此!”
    朱标这时也附和道:“父皇,据儿臣调查,西江县和江南省税收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税。”
    “这!”
    “好吧!”
    老朱有些无奈,看向徐铎:“继续说。”
    徐铎点点头,接着说:“西江县毕竟只是个小县,不及江南省的十分之一,就算县令能力再强,能带来的提升也是有限的。”
    “那我就重点说说江南省吧!”
    “第一年,整体税收增长了三倍,到了第二年,又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倍,也就是原来的六倍。”
    “特别是第三年,陛下,您知道增长了多少倍吗?”徐铎问。
    “这?”
    老朱愣了一下,然后说:“不会又在第二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吧?”
    “不!”
    徐铎回答:“陛下,您还是低估了那位江南知府,第三年的税收是在第二年的基础上翻了整整五倍!”
    “什么?五倍!”
    老朱瞪大了眼睛,满是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呢!
    三倍,两倍,再来个五倍,不就是原来的三十倍了吗?
    “咕噜!”
    老朱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接着说:“徐铎,你没骗我吧,江南省的税收真的翻了近三十倍。”
    “嗯!”
    徐铎说:“陛下,这种事情,微臣怎敢隐瞒?户部的账本就放在那儿,更重要的是,江南省上缴的税款都是实打实的金银,这总没错吧!”
    “这!”
    听到这里,老朱心中震撼不已!翻一两倍很正常,但翻三十倍就太离奇了。
    在老朱看来,这简直就像听神话故事一样。
    “咕噜!”
    老朱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问道:“我记得之前,江南省一年的税款才三十多万两左右吧?”
    “没错,之前的年税收就是这么多,少的时候才二十万两。”
    “不过,去年征收的税款超过了一千万两,而这其中,大约九百五十万两是商业税。”徐铎解释道。
    “嘶!”
    老朱听到这里,不禁咽了口唾沫,然后问:“我记得去年全国的总税款也就两千五百万两吧!”
    “嗯,没错。”徐铎回答:“是两千五百万两。”
    “这...这!”
    听到这个数字,老朱一时语塞,一个小小的江南省的税款就能抵上大明朝一半的税额,这让他怎么想?
    要是每个省的税款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那就太好了。
    老朱想起朱肃日记中提到,他当皇帝时,国库里放着几亿两白银。以前觉得难以置信,但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如果大明所有省份的税款都能达到一千万两,一年下来就是几亿两,那时他能做的事情就多了。
    “那西江县呢?”老朱继续问。
    “西江县稍微少一些,去年的税款只有六十万两。”徐铎回答。
    “六十万两,确实有点少了。”老朱不自觉地说。
    “咳咳!”
    朱标忍不住插话:“父皇,那只是个县,不是省。六十万两税款已经很多了。”
    经朱标这么一提,老朱才回过神来。
    乖乖!
    一个县的税款居然有六十万两,这个县令是怎么做到的?
    小五手下的这两人还真有点本事!
    “咳咳!”
    老朱轻咳一声,接着说:“徐铎,你确定这俩人在他们管辖区没额外加税,没剥削百姓吗?”
    “父皇!”
    朱标这时说:“尚书大人可能不太清楚,他没太关注这两个地方,但孩儿已经把那两个地方的情况查得一清二楚。”
    “他们不但没欺负当地百姓,增加各种税负,反而想办法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减轻百姓的税负。”
    “无论是西江还是江南,当地百姓的生活都很不错。”
    “甚至可以说...”
    说到这里,朱标不经意地抬头看了老朱一眼,接着说:“比咱们应天城的百姓过得更好,更幸福。”
    “什么?”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老朱一听,立刻有些激动,不服气地说:“这绝对不可能,他们的生活怎么可能比应天城的百姓过得更好呢?”
    “这里可是天子脚下啊!”
    “咳咳!”
    朱标犹豫了一下,然后说:“父亲,别的先不说,西江县的百姓每天能吃三顿饭,我们应天城的百姓也能吗?”